返回

【6】新生产模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6】新生产模式 (第2/3页)

使得乳山一带大量土地被抛荒,有足够的土地让自己开荒;第三,有范顺宝这样的开渠能手在,不怕将来灌溉有问题;第四,新进的流民可以提供足够的人手;第五,通过雇佣制度之后,屯田工的劳动积极性会极大地提高;第六,自己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优质小麦种子。综合以上六点因素,宋友亮决定在海阳开荒

    眼下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是生产模式

    中国几千年来大部分实行的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似的自然经济,海阳千户所的军户们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这种自然经济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无力,单人独户,个人力量总是小的。一遇天灾人祸,人民往往流离失所。

    针对这一情况,见识过未来大庄园规模化经营的宋友亮觉得首先改变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农自然经济模式。大规模农场式的生产方式,由于实力雄厚,很容易采取先进的科技,使用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扩大耕地面积,改良肥料等,提高粮食产量,形成良性循环。苏州常熟谭晓的经营方式颇具典型意义,该乡因地势低,常有涝患,乡民多弃田业渔,荒芜田亩以万计。谭晓与兄谭照购田,凿池养鱼,围圩植粮。地较高者广种果树,洼者种茭白菱芡。因悉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数万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御倭寇侵扰,县令王鈇募金筑城,谭氏兄弟独任4万余金修固城防。时人称为”谭半城”。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关系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与贫农之间既充满斗争,又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前者的土地只有依靠后者的耕种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后者的劳力只有通过前者的土地才能获得衣食之资。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