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成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成功 (第2/3页)

   十分的热,赵志宽用水给铁棍降温后取了下来,发现品质十分完美,王铁匠的捶打让铁棍内部十分致密,所以铁棍内部并没有气泡,铁棍外壁十分光滑。

    大家都在感叹机床的工艺,但赵福祥却看的十分心疼,一根五六厘米粗的铁棍,经过加工只剩下一半,一会儿还要钻孔,也就是说大概就四分之三的铁都浪费了。赵福祥看了看地上切削剩下的铁屑,说道:“爹,能不能让王铁匠将铁棍打的细些,这也太浪费铁料了!”

    赵志宽根本拿赵福祥的话当放屁,就像没听到一样,现在大家手法都不熟练,自然要留出余量。赵志宽又让徒弟拿了一根铁棍,这次车成了一厘米的直径,看到五六厘米粗的铁棍变成了一厘米,赵福祥的心都在滴血。

    接下来就是最为重要的钻孔了,其实转孔在明代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明代很多火枪都是钻孔生产的。

    明代武器发明家赵士祯,就在神器谱中详细记载了明代鲁密铳的生产过程,其中就有简单的钻床设计图。当然明代的工艺不能与后世相比,但原理都是差不多,利用高碳钢将铁棍钻出深孔。

    明代中前期火枪枪管都是铁皮卷制,通过铁匠锻打将两边紧密结合。虽然生产的三眼铳威力也比较大,但怎么说也不如钻孔射程高。

    赵士祯在观看土耳其生产的鲁密铳后,发明了钻孔技术,钻孔虽然费时费力,但好处很多,增加枪管强度的同时,还避免了炸膛的发生。以前使用卷制枪管的时候,因为工匠工艺不同,炸膛事件时有发生,但使用钻孔后枪管就可以进行锻造,金属内部的沙眼气泡被挤出来,这样就不会发生炸膛了。

    不过因为明代钻床都是使用人力,所以生产速度一直跟不上,每年生产出来的鲁密铳只有一千多支,都装备给了边军,海南这种穷乡僻壤自然没有装备这种利器。

    赵志宽当然不会搞那种落后的钻床,而是利用手中这个c618机床,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临时的深孔床。

    赵志宽将昨天打磨出来的钻头,也就是后世用来打孔的麻花钻装到了那个一厘米直径的铁棍上。

    昨天赵志宽用赵福祥运回来的高碳钢搞出了十几个钻头,除了常用的外圆刀与螺纹刀外,还制作了专门钻孔的麻花钻头,当然其他一些刀具因为加工难度太大,目前还搞不出来。

    这其中最难加工的就是麻花钻头,倒不是钻头对材质有什么要求,而是这种麻花形状十分难以加工,最后还是赵志宽用砂轮一点点磨出来的麻花形状,这才算完成任务。因为麻花钻头十分难以加工,所以只制作了两个,赵志宽现在谁也信不着,自己动手开始准备钻孔。

    用机床钻孔十分简单,将钻头固定在一处,然后用光杠操控旋转的物料接触钻头,就这样慢慢就可以钻出完美的深孔。不过这种技术十分考验车工的熟练度,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让物料损坏,所以赵志宽加倍的小心。当然后世也不会有人用机床加工无缝铁管,那东西市场上有的是,莱阳钢管厂的产品甚至走出中国去了叙利亚,可想而知无缝钢管这东西在后世根本不算什么高技术产品。

    但在明代就不同了,要知道举大明全国之力,每年也只能产出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