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43 我即大明、我即万万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443 我即大明、我即万万人 (第2/3页)

会有一些宝钞,允许他们以一定比例搭配交税。

    但是对于占大明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百姓来说,他们手里根本就没有余钱。他们能多存几石粮食就很高兴了,宝钞是什么?

    所以,发放和回收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值,就导致了大明宝钞不断的贬值。

    大明宝钞在出现贬值后,流通中的每个环节为了保住手中的财富,都倾向于尽可能保留金银和铜钱,压价花出大明宝钞。

    这就导致宝钞在大明的经济体系中,每转一圈,就贬值一次。

    想要跳出这样贬值的循环,就必须寻求向朝廷回收兑现。

    可是回收兑现的口子又小,这就导致了贬值进入了恶性循环。

    那这崩溃的宝钞体系,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上有大量的大明宝钞积存呢?

    并不是!

    大明宝钞因为价值一贬再贬,洪武永乐这对父子爽过一波后,到了好圣孙的时代,为了把大明宝钞的价格打上去,宣德天子不但陆续停止发行新钞,而且还冻结了在库钞,销毁了破损的废钞。

    之后很少再有重启印钞的记录。

    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最新的宝钞,也得有个八九十年的历史了。

    以这个时代的纸张和印刷技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产生了大量的毁损废币,总货币量应该大幅度降低了。

    只不过宝钞会贬值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许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中间的变化,仍旧惯性的压价使用宝钞。

    那么宝钞见底的风向标是什么呢?

    就是正德七年的十月初十发生的一件事。

    在这一天,户部司钥库左少监声称库中缺少钱钞,因此希望除了扬州钞关的银两专备织造以外,让临清、河西务这两个钞关自正德八年正月起,允许收钱、钞。淮安、苏州、杭州三钞关,自正德九年正月起开始接受钱、钞。以上钱款除了扬州织造银不动,都解送司钥库应用。九江钞关仍旧征收银两,送入内承运库。

    要知道在这之前,正德五年的时候,朝廷曾经下令这七大钞关的税收,全部折算为银两,纳入内承运库应用。

    因此正德七年十月初十的司钥库钱钞见底,其实是一个很强烈的宝钞见底的信号。

    和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统朝的时候,同样是司钥库上奏,说因为宝钞太多,已经没有库藏的空间。

    只不过这个信号,并没有被当时人察觉。

    或者就算有人察觉,他们也没信心再去尝试拉起这已经信用破产的信用货币了。

    毕竟……,如果朝廷官员发工资的时候不想领大明宝钞,那就最好别谈大明宝钞的事情。

    至于宝钞推行能不能推动,能不能被社会接受,按照裴元的看法,只要军费是用宝钞发的,就一定能推动。

    拿刀的人,不会让手里的宝钞变成纸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日本有丰富的银矿,东南亚有大量的金矿和铜矿。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经济压榨,都有希望用来弥补大明财政的流动性。

    但是这对于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和经济交流,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经济模型。

    大量的地主豪强,仍旧会把不易保存的农作物、丝绸、瓷器换成黄金和白银埋进土地里。

    凝结在开采提炼中的劳动,以及黄金白银定价中的富余价值,全都埋入土中,或者制作成器皿,失去了他们作为货币的本来意义。

    国家的流动性不会有太大的提高,还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做无意义的事情,并且承担其中的风险。

    如果单纯只是这些因素的话,裴元也可以接受。

    并且可以将金、银、铜作为一种商品,开采之后高价向社会提供。

    但是这些金属货币,对于统治政权有一个很致命的风险。

    那就是它们的价值,锁定在它们本身上面。

    无论现在是汉,现在是唐,现在是宋,现在是元,现在是明,甚至是清。

    黄金就是黄金,白银就是白银,铜钱就是铜钱。

    而大明宝钞,是“大明”的宝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