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433 朝局纷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0433 朝局纷乱 (第2/3页)

候,朝廷让马中锡和惠安伯张伟带领京军,对霸州叛贼进行围剿。

    马中锡虽然声望很高,但是不懂兵事。

    惠安伯张伟乃是外戚,是个跑来刷战绩的纨绔。

    两人商量一番后,右都御史马中锡觉得,应该在自己擅长的战场击败敌人。

    比如,儒家义理?

    于是,马中锡宣布,霸州乱贼都是良民,都是赤子,他们之所以反叛是被酷吏和太监逼迫的,应该推诚待之,这样他们就会不战而降。

    随后下令:贼所在勿捕,过勿邀击,饥渴则食饮之,降者待以不死。

    简而言之,就是贼人在的地方不能去抓,贼军路过不能攻击。贼人饿了要给他饭吃,渴了要给他水喝。贼人投降了也不能杀,要用仁爱感化他们。

    对此,霸州叛军表示:真爽啊!

    其他百姓:我也想爽!我也想当霸州叛军!

    于是原本可以迅速扑灭的小火苗,立刻四处乱窜起来,最终让整个北方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毕真这个时候再论马中锡案,对比这一两年被焚毁的城池、死伤的百姓、消耗的钱粮,众人才越发清醒的看明白,当那些农民变成暴民,其实就已经回不去了。

    所以马中锡这个“在关键节点做出关键错误判断”的人,才是整场大叛乱,最需要讨论的一个人。

    随着对马中锡案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这件事相关的三个人也成了舆论的焦点。

    一个,是当时力荐马中锡去平叛的杨一清。

    一个,是在杨一清推荐完,并且在马中锡领兵出征后,才进行背刺的杨廷和。

    第三个,是坚持高压政策,对马中锡告诫“贼诚解甲则贳死,即不然,毋为所诳”的何鉴!值得一提的是,马中锡被果断撤换问罪,也和何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件事细论起来,杨一清有识人不明之嫌。

    杨廷和则明知道马中锡是无能之辈,却故意憋着坏不吭声,等到马中锡带兵出发之后,才出来提醒马中锡不堪用。

    这两位大佬一个蠢,一个坏,简直棋逢对手。

    相比来看,在马中锡案中,反倒是何鉴的表现果决,可圈可点。

    但是,联系到之前毕真的露布上书呢?

    表现果决的何鉴,在这场平叛中,又逼得很多手无寸铁的州县官员,不得不为他们承担不了的重任殉城。

    一个案子兼具私人恩怨与剿抚之争,而且还牵扯当今对霸州叛乱的责任归属,简直把重点要素拉满了。

    这个被放在公众视线焦点的马中锡案,因为其带来的多维思考,和开放性的推演,一下子成了整个社会层面的公众议题。

    关于杨一清和杨廷和之间的龌龊,也经过一些有心人的挑拨逐渐变得明朗化。

    找准了关键节点,并一手策划了此事的裴元,则在智化寺事不关己的挂机。

    他像是盘踞起来的毒蛇,安静的吐着信子,观察着事态的发展。

    终于,在事态越演越烈的时候,裴元等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一幕。

    成为谈论焦点的马中锡,忽然在牢中暴毙,引来了舆论的进一步哗然。

    裴元凭着直觉就得出了判断。

    ——何鉴,出手了!

    接下来,何鉴的果断与之前的犹豫简直判若两人。

    无论是市井中、还是各类文人键政的场所,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言。

    关于凶手的猜测,有的指向杨一清,有的指向杨廷和。

    而且这两种猜测都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其中有一个大家普遍认为最接近真相,也最难以让人释怀的一个流言是,马中锡深感自己愧对杨一清,不想成为杨廷和用来攻击杨一清的武器,因此宁可自杀也不愿意苟活。

    据说,杨一清本人在听到这个流言后,脸色阴沉的可怕。

    杨廷和也暴怒不已。

    在这样的流言影响下,朝堂的氛围也变的压抑起来。

    有可靠消息,吏部天官杨一清和首辅杨廷和这些天,在很多议题上都出现了极为激烈的冲突,原本就陷入僵局的议功和赏罚再次出现了波折。

    朝臣们预期过,两人间的矛盾,可能会在战后秩序成型后,逐渐明朗化。

    但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马中锡的死,彻底的将两人间的矛盾激化,撕破了表面的那点和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