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求月票!!!求订阅!!! (第3/3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信念就一直支撑着那些人不断参与科举考试,甚至有人考到垂暮之年,仍一无所获。
另外也别小看了那些读书人,真的别看不起古代读书人,能考上秀才的,都特么是高端人才了!
不是吹牛逼,真的!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虽说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但依旧需要被官员保举,所以这和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演变,隋唐科举制设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礼部会试便可被称为秀才,但成为秀才又谈何容易。“秀才”的录取率比清华北大都低,今天我们通过古今对比来看一看,秀才在当今能算得上什么学历?在古代科举制度之下,先通过县试成为童生,通过府试成为秀才(一年一次),通过院试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贡士,通过会试成功成为准进士,通过殿试的前三名分别由高到低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合格者均称为进士。单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我们不自觉地便联想到了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博士甚至到获得更高的学位历程。想想看,仿佛成为第二级别的秀才还是很简单的。
对于现在来说,我们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下上学的,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宋濂笔下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曾写到宋濂曾经的求学经历。
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只能借大户人家的书来抄读,加冠后,又必须跑到百里之外,恭恭谨谨地向老师请求问题。不像现在,随随便便就有书读,有老师教。对于宋濂来说,他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的穷苦人家都可以遇到一个能借书的大户人家。所以说成为秀才这条路很是艰辛。我们接着看,对于童生考中秀才,可不是像现在小升初这么简单。以清朝的统计为例,260年间,平均每年才产生2000个秀才。这可是全国范围内,一年才两千人,虽然说那时候人口没现在多,但每年2000个秀才也是少得可怜了。这秀才的录取率可以说是很低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备考中”的秀才,都有需要做些什么?考秀才之前,需要备好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等书籍,共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当然不是备好这么容易了,不仅仅需要通晓书中道理,还需要背地对答如流,没有半点瑕疵。这些书也不是说句话就给送到家的,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只能自己掏钱买,读书人有很少干农活,只能向家里要,或者向亲朋好友借。这些以来,那些备考的学子们的生活条件自然会下降。
精神生活满足了,物质生活也就不怎么在意了。这万千学长就在这种环境下日复一日地备考中度过。考试有通过的就有落榜的,有太多的人考了很多次都没能考上,落榜后回家又多了一份来自家人的精神压力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只能继续勤学苦读下次再战,所以说“十年寒窗苦读”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这些为了考取秀才的童生们,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只有一小部分,就像我们现在考大学一样,每个城市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很少很少。但相比较来说,我们却比他们幸运,至少我们比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一旦迈出那一步,要不就是平步青云,要不就是穷困一生。既然考中秀才如此困难,那么考中秀才又意味着获得什么样的地位?熟悉周星驰电影的读者应该记得,在《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在和周星驰扮演的知县对峙时,并没有下跪。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了?因为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便相当于有了一些特权。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便是其一。身为举人的方唐镜自然不用下跪,甚至还可以和知县大人争辩案情。
也就是说当上秀才,就隶属于朝廷,自然便有了平民百姓没有的特权。除了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不仅免除徭役,还可以接收到朝廷发的俸禄,官吏不能私自用刑,可以没有约束的四处游历。古代不仅仅制度等级森严,对于穿着来讲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读书人会穿着长衫,一般百姓就穿着很简单。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自诩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总是穿着破旧的长衫不曾更换,不屑于当穿短衫的短衣帮为伍。这不也恰恰说明了长衫成为了读书人的一种标志。但是不要觉得有了这点特权,秀才已经很厉害了。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因为我们够普通啊!
不是你突然得到力量,你就真的发生了转变……哪有那么简单!
所以格尔,即便成为屠神者,依然还是那个部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