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曾经有人抢劫被判了八十年 (第2/3页)
,而国内的则更看重集体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
国内更加稳定,而国外动不动就是枪战每一天。
在国外。
基层民警是危险性极高的职业,每天都有一大批的人因公殉职。
也因此……
国外经常出现为了制止某某自杀,警方持枪将其击毙的新闻。
因为自杀的人手中,是存在致命武器的。
长期杯弓蛇影之下,没有人敢冒险,只能先发制人。
而在审判制度上。
国外施行的通常是三级二审终审制度。
民事诉讼是一方的违约行为或者不法行为或者民事侵权行为引起的,而判决的标准更多的是依照既有的判例。
即……
曾经出现过该类似案件,已做出过判罚,那新的案子也该按照该判罚进行判处。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法律的专一性和公正性。
防止判罚不同,造成有失公允。
只是……
这样却忽视了每个案子的区别。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案子,当事人有可能另有苦衷……
而民事诉讼中,还存在一个审前会议。
即法官和法院组织双方律师参与,当事人不参与该环节,三方协商,确定该案件如何审理。
有的案子……
因为过于简单,不存在疑点,通常是三方沟通后便足以做出宣判。
连正式的审判环节以及陪审团都不需要。
这点类似于国内的庭前调解,若是三方达成一致,将视为原告撤诉,同样不需要继续庭审。
而在开庭前。
法官和法院是不会做任何准备的,不会事先了解案情,更不会事先进行调查。
也就是说。
庭审的时候,更多是看双方律师在法庭上的发挥。
若是能凭借证据、资料以及口才,说服法院,基本就稳了。
而庭审的答辩环节里……
双方都可以向对方提出书面问题,要求对方在宣誓之后进行回答。
宣誓的回答,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不准予推翻。
而庭审环节……
和国内相差不大,主要是答辩、出示证据、辩论、判决等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做出判决的,并非是合议庭,而是陪审团!
每个案子,都会随机挑选陪审团,坐在陪审席旁听整个案件。
这些陪审团……
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合法公民,门槛极低。
有可能是优秀企业家。
有可能是清洁工人。
也有可能是乞丐。
法院的最终裁判,将由陪审团作出。
且该结果必须要集体一致,方可生效。
若有一个陪审员认为该案不能这么判,那该案子将延期再审,或者重新挑选陪审团进行审理。
在判决上。
不遵循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
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
那就是国外的许多案子,往往一拖再拖,始终未决。
“这个案子……不好搞啊。”
飞机上。
秦牧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揉了揉额头。
只感觉有些棘手。
想要胜诉,有两个难点。
第一,在当地,已经有过了类似捐款签名被起诉的判例了,所有判例都判处了当事人偿还许诺的捐款。
这估计是这个黑导游团伙选择在该地骗取捐款的原因。
在已有判例的情况下……
不少法院会选择囫囵吞枣,按照以往的民事案件判罚来判处。
第二,他和老张作为外国人,想要取得陪审团的倾向和信赖,难度极大。
陪审团是由没有任何背景的公民组成的。
这些公民是随机抽调的。
但无一例外。
全是当地人。
他们的职责,是倾听案件,对案件的事实做出判断。
而法律是否适用,则是法官的职责。
这些陪审团……
对他和老张,肯定是很陌生,且没有共情力的。
要取得他们的认可,让他们做出一致的决定,难度非常大。
难怪系统会评断,说完成任务后将会获得稀有奖励。
光是难度……
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案子,还是个国外案件!
“突破口在哪里……”
秦牧皱着眉头,仔细思索了起来。
这一次。
他选择了第三个选项,如果失败,是没有任何奖励的。
同样的。
败诉后……
老张将被强制捐款两万元,若不捐款,可能会被拘禁!
而这个黑旅游团……
也将更加嚣张,更加肆无忌惮。
还有无数的老人继续遭受其迫害!
……
与此同时。
某国。
阿姆斯市。
某法院附近的廉价旅馆里。
“张清源,我最后再跟你说一遍,法院已经受理了这个案子,不久后将召开审前会议,你在这里一个律师都不认识,语言也不通,与其花那个冤枉钱,还不如干脆把四万块钱给了。”
一个亚洲面孔的中年人拿着一份传票和诉状,冷冷看着张清源和冯翠花两人。
再次耐着性子“劝说”。
而在几人身旁,则聚集起了同行的许多老人。
不同的是……
这些老人们都选择了忍气吞声,给了这两万块钱。
只有剩下张清源和冯翠花两个人没交钱。
“姓张的,你知道这边请律师多贵吗?你又不是本地人,还要去找大律所,才能配备翻译,一个律师费就超过了四万块钱了。”
在中年人的身后。
一个小弟见张清源始终不肯妥协,继续威胁了起来:“我告诉你,你要是败诉了,不仅四万块钱要交,还可能要承担更多的罚款和拘留!”
张清源的旁边。
其余老人听后,都吓得脸色难看起来。
纷纷看向张清源。
小声劝说着:“要不老张,我帮你们给了这钱吧,这里是外国,还是他们的地盘,我们细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是啊,我们上当受骗签了字,就算报警估计也没啥用啊。”
“老张,和他们对着干没有好下场,好汉还不吃眼前亏呢。”
“唉,这个旅游团就是仗着咱们在国外,人生地不熟,才敢这么嚣张的。”
“……”
这些老人凑在张清源的耳畔,纷纷好心劝说。
旅游了这么久。
他们之间都彼此熟识了,对张清源也有一些了解。
不忍心看着老张因为“固执”,而被拘留了。
然而……
张清源面对同行的人劝说,依旧不为所动。
委婉的拒绝道:“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这笔钱我可以自己捐,我不愿意的话,没有人能让我捐!”
众人见状。
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