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苹果产业的出路是文冠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九十六章 苹果产业的出路是文冠果 (第3/3页)

都非常小,需求量却非常大。”

    马锋旺说道:“陕西认证了300多万亩绿色苹果基地,有机的基地也很少。”

    郭阳也不忘为全王打广告,“嘉禾的生物农药、天敌昆虫和有机肥,用在有机基地认证上事半功倍,教授可以试试。”

    “嗯,我会的。”

    马锋旺点头,“哪天我也去嘉禾的苹果基地看看,算是为这次的事道歉。”

    “没那么麻烦,教授也是好心。”

    “需要的。”

    马锋旺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

    他是鲁省人,从小和苹果打交道,一辈子也都在研究苹果,基本上每到一处,都有人邀请他去指导产业的规划、果园的生产。

    这次主动去嘉禾的果园指导,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但郭阳也很自信,他可是站在前世那么多基地的经验上。

    嘉禾的柑橘和苹果基地建园标准,都是这个时代国内所没有的。

    虽然海升最终被汪洋大海似的人民战争打败了,但种植模式的先进性毋庸置疑。

    时代也不同,现在是苹果产业即将走出低谷的上升期。

    产能并不饱和。

    说不得得给马教授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郭阳和马锋旺这位苹果产业首席专家又交流了一会儿,才往楼下走。

    等两人到楼下时,其余人已经三三两两的走进了去戈壁小广场的小路。

    不过,有一人也落在了后面,郭阳回忆了下,这是华夏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陈志研究员。

    看到两人,陈志凑了上来。

    “郭总,农经杂志有个采访邀约,想请你出席一下。”

    见郭阳疑惑,陈志又解释道:“农经就是原来的华夏星火,今年改版了,第一期内容想写一篇关于嘉禾的文章。

    或者郭总有时间和精力,《农经》也想向你约稿。”

    郭阳这才明白过来。

    《华夏星火》现在叫《农经》是科技部主管,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办的杂志,创刊于1990年。

    以关注解决华夏农业中的重大问题为使命。

    面向的是‘大农业资本’阶层。

    如科技、财政、农业、商务、发改等多部wei,国家粮食zong局、质检zong局等。

    以及各省和农业相关的头目,各市一二把手及农业官员,企业家、精英分子。

    bu委很多重要官员本身就是农经杂志的重要特约作者。

    在所面向的高端农业财经领域内,《农经》具备“唯一”和“第一”两大特性。

    其在官方层面的影响力极其强大。

    以往华夏星火也发出过采访邀约,不过郭阳都拒绝了。

    这次他不打算再拒绝,而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谈一谈生物能源。

    对木本能源作物,国内这两年已经风声鹤唳,普遍都不看好。

    他偏要唱反调。

    乃至于红旗河的设想,他也想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来。

    借此吸引国内整个农业界的目光。

    一旦嘉禾的能源项目取得巨大成功,红旗河阶段性的工程就可以启动了。

    在脑海里迅速的思考了会儿,郭阳说道:“最近有时间,采访邀约和供稿我都可以。”

    “太好了。”

    陈志颇为兴奋,“此前还是华夏星火时,杂志社就想出一篇关于国内和国际粮商的文章。”

    郭阳笑了笑,他希望《农经》的主编识趣点,别老盯着粮商那点事。

    中午的简餐可谓宾主尽欢。

    嘉禾的食材也从未让人失望过。

    吃完饭,一伙人围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儿,又出发前往文冠果种植现场。

    期间路过了一处苜蓿基地。

    正是草长莺飞之时,一望无际的苜蓿草场翻卷着紫云碧浪,鲜烂漫。

    从事羊草分子育种研究的刘公社万分感慨。

    “能见到这样一个品种,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当然是幸运。”景海春不假思索,“翁教授和苜禾农业,在天然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上带领国内前进了一大步。

    现在国内的草学研究与应用,已经走到了世界顶尖。”

    刘公社点头,“嘉禾在育种方面,确实独树一帜!”

    新建的文冠果基地也没让人失望,远远望去,树苗整齐划一,羽状的叶在清风徐徐下微微颤动。

    不由让人幻想当千万亩文冠果漫山遍野时,又是何等繁华似锦。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