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八章 久旱逢甘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八章 久旱逢甘霖 (第3/3页)

储、航运等等,都还不具备大量收购小麦、大豆的能力。

    看到最后的利润,郭阳沉思了下,近一年时间,毛利润在30%~40%。

    对高德和陈燕秋等人来说,这已经算得上是暴利。

    但离他的预期还有点距离。

    高德的作风还是有点保守,这粮卖得也忒快了。

    拖一拖,利润会更高。

    毕竟下半年到明年八九月份,这个时间段才是上涨最凶猛的。

    另外aig背后的能量也令人深思,凭aig是肯定没办法这么快处理掉这么多粮食的。

    国际粮商肯定隐藏在背后。

    不过现在嘉禾也回收了一百二三十亿资金,除了收新粮,在期货市场上也有了更多周旋的余地。

    只是这么大的资金流动,不仅成本吓人,也很容易被监测到。

    但次贷造成热钱流向大宗商品,嘉禾粮油也只是国际资本中的一份子,所以依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这也可能是嘉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最后一舞。

    要捞票大的。

    微光和蓝星也需要更丰富和安全的流通渠道。

    当郭阳想得入神时,宁小婧衣着清凉,款款而来。

    “老板,省农业厅发布了旱情数据,成灾面积60余万亩,绝收面积近4万亩。”

    接过文件,郭阳神色沉了下来。

    宁小婧轻声说道:“绝收的大多是蔬菜,和天禾合作的蔬菜基地,也有大面积枯萎的。”

    忙碌了那么久,迎来的还是这种结果,宁小婧下意识以为老板的心情不会好。

    说话时不由就轻柔了点。

    哪知……

    “久旱逢甘霖啊!”郭阳笑道:“现在才八月初,抓紧时间,至少还能再播种一季等蔬菜。”

    “减少损失才是正理。”

    雨后的空气不再那么狂躁,郭阳来到窗户,遥望着,祁连一片云雾,心安即是归处。

    “对了,总部那边的新办公室,要有靠南的窗户,我喜欢看这样的风景。”

    宁小婧也随着窗外望去。

    祁连山麓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一片荒芜的碎石戈壁,也不知有什么好看的。

    “好。”

    …

    站在窗边,凉风吹过黝黑的脸庞,十分清爽。

    这场雨的确来得很及时。

    八月初正是许多作物生长的关键时间。

    玉米、、大豆解了渴,苜蓿也不遑多让。

    第二茬苜蓿在七月下旬结束收割,由于灌溉跟不上,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些影响。

    苜禾1号虽然耐干旱。

    但紫苜蓿产量和品质和水息息相关,只有在有灌溉条件下,苜禾1号的产量才能达到最高。

    一场雨,直接让刈割后的苜蓿田迎来了快速生长。

    第三茬,未来可期。

    祁连山确实有一种魔力,看了一会儿,郭阳感觉思路越发清晰。

    不仅嘉禾粮油、微光、蓝星,对其它板块的一些想法也在完善。

    回想了片刻在戴维斯和加州的见闻,苜禾农牧的角色也是时候进行转变。

    单纯的牧草种植业务,可以转移一部分由辉煌、绿洲、山丹军马场等承接。

    牧草加工与贸易……这也可以放一部分给辉煌和绿洲等,反正牧草机械的生产也转移到了嘉峪关。

    苜禾则进行专业苜蓿种子生产。

    更多的精力则要放到生态修复工程、盐碱地改良上。

    此外,嘉禾超市、惠农、农资超市、节水设备、沙海……想法一一闪过。

    咚咚!

    是蒲飞。

    “要出发了吗?”

    “对,人已经来齐了,除了再去一趟乌市,石河子、喀什、伊犁、阿克苏等地也计划去看看。”

    丰凯内部对这次考察格外的重视。

    毕竟涉及到采机,这是目前农机工业的顶点。

    其中有很多核心设备都是自制的,如果再放在潍坊,又不分蛋糕给链上企业,丰凯在潍坊的地位会更尴尬。

    “好。”郭阳不想让气氛弄得那么紧张,说起了一个才知道的消息。

    “迪尔最近出了点状况,你们听说没?”

    “嗯?”蒲飞有点愣神,迪尔这两个月一直很高调,但最近十来天,是没怎么听到迪尔的消息了。

    “迪尔出什么事了?”

    郭阳笑道:“迪尔从疆省召回了32台采机,称这些产品存在发动机曲轴设计缺陷。”

    “真的?”

    “千真万确!”郭阳笑眯眯的说道:“我也是才得到消息,过几天新闻应该就出来了。”

    蒲飞激动的在原地颤抖。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两家采机企业的话,非约翰·迪尔和凯斯莫属。

    全球范围内采机行业被约翰迪尔和凯斯两家高度垄断。

    那么除了约翰迪尔和凯斯,全球真的没有其它的采机生产企业了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乌克兰、俄罗斯也有大型采机公司,只是技术路线不一样。

    国产采机也在冒头,比如落地石河子的贵航,和丰凯同为国产采机的先行者。

    但面对约翰迪尔,用虎口拔牙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在丰凯采机进行市场验证的关键时期,约翰迪尔自己露出了破绽,这对蒲飞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让你跳,让你嘚瑟,这下栽了吧!”蒲飞不停地呢喃道。

    郭阳给其泡了杯茶。

    红麻茶的芳香嗅入鼻中,甘甜的滋味让蒲飞冷静了下来。

    “还有68台呢?”

    “其余68台采机发动机曲轴同这32台的不是一个生产批次。”郭阳略带遗憾:“应该不会再召回。”

    蒲飞眼神闪烁,“也够了。”

    “今年机采试验的地点可以再针对性调整下,除了天20,其它机采品种也可以试试机采效果。”

    “迪尔这下真是送了份大礼!”

    郭阳理解这种心情,从04年农机补贴开始,农业机械化就进入了快车道。

    但机采发展的速度其实不快。

    来自全国各地的拾工才是采的主力,2006年,只是河南,就有80万人奔赴疆省采。

    工价的高涨,让各地都在进行机采的尝试改进。

    郭阳说道:“考察的时候不用太急切,留给丰凯的时间比想象中多。”

    “是,是。”蒲飞踱步道:“我再改一改行程,多增加几个点。”

    “嗯,去忙吧。”

    其实疆省的投资环境还行,西部大开发也带来了很大机会。

    但面积太大了,

    还要考虑辐射中亚和俄罗斯,这个位置还有得挑。

    蒲飞出去后不久,郭阳就隐约听到一阵欢呼声传来。

    “彼可取而代之!”

    “约翰迪尔,干死他丫的!”

    郭阳不由失笑摇头,“年轻真好啊!”

    在办公室处理了一天工作,明明已经下班了许久,但日头一直不落下来。

    直到九点,霞光才平铺在地平线上,照亮宁静的远处。

    郭阳和罗修追着日落,跑向戈壁,去看一看惊艳两座城市的红麻。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