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章 雇佣兵、印楝、收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章 雇佣兵、印楝、收购 (第3/3页)

进。

    印楝在印度的使用非常广泛。

    成千上万人用印楝叶,皮,果和油来疗伤,治疗疾病。

    用枝叶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防止虫牙,据说大多数印度人牙齿情况都良好,这是跟平时用印楝枝条刷牙有关。

    妇女用印楝油来达到避孕目的,印楝树也因此被称为″乡村药房″。

    在农业方面,许多地方农民用枝条、叶,印楝饼控制农业害虫,如在水稻和甘蔗田施用印楝籽饼,防蛀干害虫和白蚁的危害。

    有些省的农民还用印楝枝条直接铺在水稻秧床上,可有效控制水稻早期虫害,同时秧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在衣柜中,用印楝叶和枝防蛀虫,另外,放入粮仓防粮食害虫。

    印楝树的特性十分神奇,用其研发的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无有毒残留。

    和除虫菊一样,印楝树同样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

    1996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从肯尼亚引入除虫菊,相继在玉溪、曲靖、红河等地种植。

    同一时期,印楝树也进入我国,同样主要在云南和四川南部攀西地区。

    当初考察的时候,教授杨清源认为云贵高原空气洁净,土壤降水无污染,日照充沛,民风淳朴,是发展植物性生物农药的理想地区。

    现在看来,考察结论还是很准确的,民风确实很淳朴。

    以至于几家公司在原料收购过程中,连续打了两年白条,欠下几千万元,农户才开始闹事造反。

    虽然被打了,但他却觉得确实该打,反正被打的不是他。

    前两年,红河泸西除虫菊发展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年实现农民收入2500万元。

    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市场开拓工作滞后,加之原材料种植的盲目性,导致除虫菊原料大量积压。

    公司又连续打了两年白条。

    除了红河的森菊公司,玉溪亚临界植物公司也同样陷入了低谷。

    两家公司联手给了当地农户致命一击,几年都没缓过气来。

    菊农由于“白条”影响,一直不愿种植菊。

    云南除虫菊产业严重受阻。

    两家公司也愁啊!

    受益于国际除虫菊市场对除虫菊素原药需求的增长,两家公司都逐渐打开了瑞士、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市场。

    但农户打死不种菊了!

    没有原料,又无力支付欠下的‘白条’,森菊和亚临界植物似乎都陷入了死循环。

    而这时候,有人通过关系找到了杨清源教授,有意接手森菊和亚临界。

    哎,他只好做了这个中间佬。

    在云贵高原之上的一块平坦土地上,胸有成竹的余秦转身要走。

    “既然谈不了,那就不谈了,全王也可以建基地、建厂房从头开始,以后就同步竞争。”

    杨清源眼神不断示意,亚临界的老总卢才英还在不断的犹豫和考量。

    气氛略有些压抑,眼看着余秦就要上车了。

    “唉!”卢才英才叹了口气,“罢了,余总,亚临界同意全王生物的条件。”

    已经拉开车门的余秦嘴角压不住的笑,又折了回来。

    “合作愉快,卢总。”

    “以后亚临界就交给你们了。”卢才英伸手与其握了握,全王生物在外界名声不显,但对从事这一行的人却如雷贯耳。

    背后更是有嘉禾这样的大靠山,本来就缺钱,再进来一家竞争,只会更难受。

    那还不如卖个好价钱。

    余秦笑道:“全王既然来,肯定是想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的。”

    不止是收购亚临界,全王生物同样对森菊公司完成了并购重组,获得了控股权。

    随后又赶到攀枝,收够了一家印楝树种植企业。

    效率十分的快。

    因为余秦计划着今年就要让农户把除虫菊种子播下去,

    除此之外,全王以苦橐藤素研发的生物农药,今年也将正式进入市场验证效果

    收购三家小公司,自然得快刀斩乱麻。

    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天禾培育的除虫菊种子,产量和有效成份含量上还远达不到国际水准。

    远在青禾县的郭阳收到消息时,也不由会心一笑。

    在阿魏戈壁种植的苦橐草,生产的苦橐藤素也将用到阿魏戈壁的土地上。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