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六章 棉花:一举打破记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六章 棉花:一举打破记录 (第3/3页)

,单铃重得有7~8克。”

    “如果籽采摘能把控好标准,加工出来的皮品级……一、二级的比例应该很高吧!”

    籽加工成皮,比例大约是10:3,即每10吨籽可加工成3吨皮。

    皮的质量等级可分为1到7级,7级以下为级外。

    以前兵团的一、二级皮比例是很高的。

    但近些年,因为劳动力不足,需要从内地招大量的农民工来采摘籽,采摘的籽质量下降。

    同时由于市场的开放,质量是越来越差。

    以前质量不达标,团场轧厂可以直接拒收,让农运回去返工,现在由于轧厂增多,农卖的途径多了起来,轧厂也经常抢,导致标准一降再降。

    想到这,几位专家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如果被糟蹋了,那可真就可惜了。

    李忠良问:“这是谁的田?”

    兰婷说道:“是一个叫邹庆的团场小领导承包的土地,这会儿正在赶来的路上。”

    另有一位专家蹲在地上,刨了刨土,“这土壤也是真好啊!”

    “确实,土壤很松软,看不到一点板结和盐碱的痕迹。”

    “肥力很足啊!”

    “我现在有点相信能产700多公斤了,刚随机数了数几株,平均都有十五六个桃,单铃重有7~8克。”

    “它这怎么种得这么稀?这些年不都是矮化、密植、早熟、地膜覆盖的栽培模式吗?”

    “是有点不对劲。”

    没过多久,邹庆就迈着神气的步伐来到了这块田里。

    “各位专家好,我是邹庆,这一片都是我的田,不好意思啊,来晚了,最近都忙着拾,实在走不开。”

    李忠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这好,采的时候可得分好级!”

    邹庆瘪了瘪嘴,说道:“一二级比三级多不了几个钱,还贼耽误功夫呢!”

    李忠良正色的说:“你可是兵团的职工干部,现在国际纺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优质才是出路。”

    “哎,我也就发个牢骚,我这最近都盯着拾工,让他们分等级、看成熟度和水分,忙都忙不过来。”

    几位专家神色缓了缓。

    “亩产真有700多公斤?”

    看几人迟疑的表情,尤其是那女记者,脸上更是写着大大的怀疑。

    邹庆笑了笑,别提那小表情有多得意,“你们都说了,我是兵团干部,又不是种子公司的,怎么会在这种事情上造假?”

    “再说了,现场你们也看了,有没有700公斤,专家们一眼就能看个差不多,还随时可以抽测。”

    想了想,李忠良说道:“你们几个在这里再多看一下,我跟你去采摘那边看看。”

    没一会儿。

    见到分摘、分存、分晒、分售的籽,李忠良松了口气。

    这种等级的根本就不愁卖,只会引人争抢。

    而且还能打响疆省的名头,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等他再次回到测产的现场时,结果已经出来了。

    随机在田里抽了12组,每组随机抽5株,平均桃数75个,每组平均铃重量585克。

    采用的是少见的稀植模式,每亩6000株。

    平均每亩产量就是15*6000*7.8=702000克,也就是702公斤。

    和706公斤存在点少许误差。

    但无伤大雅!

    这么大面积!

    这个产量!

    让一众专家都有点匪夷所思,但站在密密麻麻的田里,好像也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

    带着这种疑惑,几位专家不断的在地里研究着。

    除了种植密度,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等,都和兵团传统的种植没什么区别。

    那答案就很明显了。

    种子还有土壤!

    种子是天20,今年种这款种子的农户都获得了高产,而邹庆农场的超高产更是将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但土壤呢?

    施肥的方案平平无奇。

    直到他们来到田边缘,看到那同样延绵不绝,但却是绿色海洋的紫苜蓿时。

    才陡然的反应了过来。

    原因找到了!

    随后李忠良又找到了邹庆,邹庆大大方方的公布了自己的高产秘诀。

    “我这一千亩田,今年以前种了三年的紫苜蓿,今年初翻耕做了绿肥,土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盐碱没了,地也不板结了,有机质增加了,微生物变多了。”

    “土壤和种子才是获得超高产的基础!”

    邹庆的一千亩田打破全国单产记录的消息,在国内传播的极为迅速。

    很多人对其收益极为的眼红。

    那可是700多公斤啊!

    还都是优质!

    一公斤即使卖6元,那亩收益就是4200元,要是价格恢复到去年,那就是五六千元。

    在今年价格不景气的情况下,邹庆田超高产的消息仿佛给农打了一剂强心针!

    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除了种植大户,

    还有不少恬不知耻的种子公司,开着车,带几个不知情的农户到了高产的农田。

    就开始吹嘘,那是我们的田,巴拉巴拉的开始一通忽悠。

    但理智的人还是占多数。

    邹庆的超高产田可是今年的热点话题,农多少有所耳闻。

    尤其是在兵团内部,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想了解到天20的相关讯息并不难。

    再加上短短一年内,天禾也在建立起了不少的示范田,借着天玉1号的名声,也在疆内打出了名气。

    稳定500公斤以上的高产数据,让很多农眼眶发红。

    然而,在天20高产消息频频出现的情景下,天禾种业却好像低调了下来。

    无他,

    种子又卖没了。

    5.4万亩的制种面积,近6000吨种子,短短一周之内,就被兵团各团场还有各种植大户给扫空了。

    其速度之快,让天禾种业都有那么一丢丢措手不及。

    还好经过了天玉1号的洗礼,天禾种业的反应速度也很快,这种场面,游刃有余。

    天20种子价格也水涨船高,每公斤售价达到了200元。这个价格,超出了良种补贴的谈判价格100元以内。

    但即使没了良种补贴,也挡不住市场的火热情绪。

    纷纷找上门来,天禾的销售人员一天到晚电话就没停过,种子虽然卖完了,但客户关系得维护着啊!

    顺便推销天禾的其它种子。

    “哥,今年天玉1号种子供应足,一亩产3000多斤,收益也有2000元出头。”

    “小麦种子也有两款,一个天麦1号,品质好;另一个是今年才推出的,全优生1号,听名字你就知道啥意思了。”

    “盐碱地啊,那我给你推荐天豆1号,产量不错,还能改良土壤,种两季再种效果杠杠的。”

    “啥?苜蓿?也有苜禾1号,但你知道的,那种子太贵,要500元1斤,西北还没有良种补贴,啊?还是要啊!”

    不是天禾低调,现实是没有时间再高调的进行宣传。

    忙!

    累!

    但却快乐着!

    这就是技服人员的感受!

    又一个单品销售额破10亿元的种子,今年不是有在职分红计划吗?

    那我能忙到公司破产,能把郭老板的头发给薅没了!

    一年到头,,不就是为了体验这种爆单的感觉吗?不就为了这碎银几两吗?

    天禾的技服人员像打了鸡血似的,打电话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大,手舞足蹈的活跃在办公室和田间地头。

    充满了激情。

    ……

    九泉。

    郭阳也被天的爆发力惊住了。

    从他开始关注天20、天稻22、天薯21,只过去了短短一周时间,还没完成加工的种子就卖没了。

    呈现给他的结果只是一个数字:天20单品销售额达到12亿元。

    可是一周就结束了啊!

    作为天禾的老板,他今年甚至连田都还没正儿八经的去过,然后你告诉我,种子卖完了?

    还12个亿!

    郭阳确实爽了,但却只爽了那么一瞬间,甚至连装逼都还没来得及。

    好在马上就能品尝到天禾的大米和土豆的滋味。

    也算是补偿吧。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