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人质问题 (第2/3页)
我分你三百人,你押运船队北上。今晚早早休息,别影响明日正事。”
“喏!”
韩述立刻应下,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往北绛运输粮食。
都是先装船走涑水北上,在桐乡分流,一部分装到东岸的桐乡城邑,一部分以车马、独轮车向北绛转运。
河东不缺会造船、造车的工人,只是战乱影响之下,这些人无法靠手艺生活,多寄身于豪强、官府,负责修缮现有车辆。
现在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车船也就能拉流水线了。
一切都在朝预想的方向发展,即便兵谏,得罪天子、公卿的后果再严重一些,赵基也觉得很划算。
最近五六天他都不去城中,越是远离朝廷,他感觉自己思维、行动受到的压制、干扰就越少。
打发了韩述,赵基转身快步朝贾诩、卫觊走去,接近五六步时,赵基观察贾诩,拱手笑问:“可是西凉文和先生?”
“正是贾某。”
贾诩也被赵基英武所震慑,哪怕眼前是个绣草包,那也是绣草包中的上乘货色。
贾诩拱手笑着:“竟不想些许薄名,也被侍中知晓。”
赵基感觉他在指‘西凉毒士’、‘文和乱武’这两个只有他与赵彦说过的话。
就当没听明白,赵基展臂邀请:“先生来此襄助,我已有九成胜算。”
“那贾某来之前,侍中有多少胜算?”
“不到七成。”带着贾诩、卫觊登车,青伞盖战车向北郭军营进发。
赵基询问:“段忠明是何心意?”
“侍中,这里有赵公手书。”
贾诩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拿出赵彦的书信,段煨的事情很不好解释。
在正统的公卿百官看来,段煨不肯起兵与李郭联军拼个你死我亡,那就不算忠臣。
客观上,河东很缺段煨的响应、声援。
具体能拖住多少李郭叛军不好说,关键能激励河东士气,稳定人心。
赵彦理解段煨的难处,贾诩在赵彦这里解释一遍后,就不想在赵基这里做二次解释。
翻看老头儿的手书,赵基神情轻松并无失落、迁怒的情绪:“可以理解,他下面那么多人要生活,暂时低头保存实力是应该的。”
将帛书折叠装入车内木箱里,赵基就问:“我担忧张杨、董承联军来袭,文和先生如何看?”
贾诩抚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反问:“朝廷至今未征张杨及河内诸将子弟入朝为郎?”
“我明白了。”
赵基言语一声:“既然他们久有不臣之心,若无诏令犯我河东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