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十三章 砖瓦房 (第3/3页)
骤相对简单,把泥摔打几次让其变得更加软和,然后在盒子里撒上草木灰防止沾连,再把大块泥土用力朝盒子里摔去,这是力气活中带技术性,摔得不准会填不满。
到了这里砖坯的制作就算基本完成,然后是摆放风干,先在宽敞风大的位置地面铺上一层干草,再放上刚成型的砖坯。
摆放也很有讲究,不能过密的摆放以免粘连,每块之间都要留至少两公分的空隙,也不能摆放得太高,底层砖受力太大就会变形。
一般都是交叉摆放,最后在顶部表面放上干草减少被雨淋,基本的前期步骤就是这样!
瓦的模具比制砖模具还要复杂得多,它的结构就类似下面一个转盘,上面是一个我们平时装水的水桶。
不过是那种用多块木条拼接起来没有桶底和桶盖的老式木桶,其中有一块木条会专门长出一截方便转动!
它的难度可以说相当之高,桶的两端尺寸会有轻微差别,做出来的瓦也会一头的尺寸稍小,这样以后盖瓦时会更方便。
具体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我只是照着记忆中的方式来做。
最大的难点是用木块组成圆形和之间拼接的问题,而且传统的瓦桶是可以活动的,泥坯围着它一圈合拢之后再把它收紧,就可以直接把圆形的瓦坯提起来拿走风干了,风干后再进行切割。
......
这样的高难度工具让我绞尽脑汁也实在想不出怎么制作,最后只能被迫放弃选择最笨的办法,用一根远处树林里倒在地上直径在三十公分左右大树主干做为材料。
这可是个大工程,只能用手锯一点一点的磨断,锯断一端时的我的右手就酸痛难忍再也使不上力,而且手掌上也多了两个血泡,眼看着时间不早我也就暂时停工。
第二天的上午手臂更加酸软,但是为了赶进度只能咬牙切齿的进行,这一巨大的工作量直到下午过去了一半才完成,这时候我的右手我已经感觉废掉了!
颤抖着双手把这一段长度在30公分的树桩抱回工地上,去掉外皮再经过简单的修理成圆形,它就成了瓦桶。
做瓦还不是这么简单,它所需要的泥也有很多规矩,调好之后要放在地上呈一个长方形。
再用细线割成宽30公分、长60公分并厚一公分的泥坯料,割下来的一整块直接围到瓦桶的一周,并把接头处压紧沾牢。
原本的瓦桶会去掉多余的泥料后用左手转动模具盘,右手用一个弧形工具上下不停地打压坯泥,并抹平坯泥,还要不时的沾点水磨光表面。
而我做的就完全没有这些步骤了,因为能让它转动这一最基本的条件都达不到,甚至能不能调好合适的泥都还是未知。
我只能把切割好的泥片直接围在瓦桶上合拢后把泥坯均匀的分成三块再转移到地上风干。
瓦跟以前农村的土瓦差不多尺寸,可能会稍大一点,我已经没办法在意那么多了,能做出来都是花了极大的力气。
做好之后差不多也快天黑了,做砖盒子用时一天,瓦桶又用了接近两天,这三天建房的进度看似毫无进展,不过做的事情却至关重要,有了它们才能顺利的进入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