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脾气大的老兵 (第2/3页)
大哥还年轻,但是筹谋了十年,也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数百万辽民。
既是金江镇的自豪,但也是大哥的压力。
面对当初势大的蛮族,谁又能保证金州能一定站到最后呢,哪怕是大哥不也是整晚整晚的睡不着。
大哥的平辽侯之位,并不是捡来的。
“金江镇为什么强大?因为金江镇万众一心,民心所向,所向霹雳,无人能挡。”
唐清安笑着看向众人。
话说起来很冠冕堂皇,实际上他是真心如此认为的。
哄骗民心很容易。
但是往往会把自己也骗了。
事实是不会骗人的。
例如朝鲜。
千万人口国家的朝鲜,犹如花枝招展的小胖子,谁都能来捏一下,任人打扮。
因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民心。
“所以拈花拒绝了我,我并不担心他,因为他枉顾民心,不懂百姓们想要什么。”
萨尔浒之战,唐清安认为就算交给现在的自己去指挥,也是打不赢的。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的辽东没有人心。
而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人们见到了蛮族的残暴,心中的敌人,就转变成为了蛮族,抵抗蛮族就是人心所向。
谁能代表这份民意,谁就能获得百姓们的支持。
也是历史上毛文龙,短短的几年间,从一名普通的中级军官,就能成为一方军镇总兵的主要原因。
草原百姓早就不想要战争。
是历史已经证明的。
无论是左翼蒙古,还是右翼蒙古,包括拈花的失败。
从年轻的时候,轻易聚众十万骑入关,到年老的时候,没人再愿意跟他入关。
数百年的战争,除了野心家之外,谁也不愿意继续承受。
“既然拈花要战,那就堂堂正正与之一战,让他输的心服口服,打出未来的和平。”
唐清安本来不想要大动干戈的,可是有时候不由人。
刘承敏咬了咬牙,只能勉强答应。
大哥对他的限制太多了。
如果能给他三万金江军老兵,那他豪不在乎什么拈花之流。
但是大哥根本没有计划调动太多老兵的意思,根据大哥所言,顶多调动沉阳一带的上万金江军。
喀尔喀草原的部落,至少能集结十万骑兵。
虽然各部没有表态支持拈花,但是刘承敏也无法确认,以拈花当下的威望,到底能征集出多少人马。
如果大哥只给他一万金江军,那么他集结科尔沁,辽河套诸部,估计能凑出五万人马。
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规模,刘承敏心中都没有底。
随着金江镇的扩充,内部的形势也复杂了起来,不像以往那么单纯的模式。
汉人、科尔沁人、把他伴人、吉里迷人、苦夷人、苦兀人、达斡尔人、乞列迷人、北山族人、海西族人、叶赫族人、朝鲜人……
除了科尔沁与赫图阿拉,其他部落的人,绝大多数由金江镇直管。
以前把他伴,还有科尔斯等部落,是由台吉管理的。
但是因为把他伴的野心家挑起了战争,所以当下都被金江镇直接管理。
加上辽东的富庶,影响力的扩大,不光是内地的汉民,包括草原上的牧民,纷纷的投靠辽东。
金州最初有九万老兵。
采取修生养息之策,结合扩充新合军,陆续调出了近万老兵,加入到了新合军。
最大的部分,合计四万新合军,调去了第四镇。
还有近万的新合军在国内,合计五六万的新合军中,原本出自金江军的老兵就是高达近万人。
金州一带驻守了三四万老兵,其余各地合计驻守了四万余老兵。
“草原上征募四万兵,国内其他处的新合军,暂时抽调归入第一镇,加上沉阳的万余金江军,凑个六万兵不成问题。”
唐清安看向刘承敏。
“这仗能不能打?”
“能打。”
刘承敏点点头,没有多余的解释。
他已经不是当年金陵的那个毛头小子,而是亲历十年战事的老将,对于战事,他心中有数。
战事的意外很多。
但是他有他的支持。
辽西方面,喀尔喀各部势力等等不提,至少上万北镇军是支持自己的。
有北镇的帮忙和牵扯,他至少不用担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