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其心可诛 (第3/3页)
正清丈田亩时,湖广大开发,当地大兴水利屯田,以及占城稻等双季稻新作物,替代了原先本土的单季稻。
湖广足天下熟也正是出于这一时期。
数据可能不是全真,有点点水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至于全假。
而这几名日本学者,正是在日本入侵中国的那几年,提出来的论点。
其心可不可诛,就不得而论了。
后世的一些自媒体和个人,采用出自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提出的观点,来否认明朝的数据,提高伪满洲国的威望。
孰对孰错,未可知也。
唐清安对这些无所谓,总之,金江镇今年的好势头,给了他巨大的底气。
在沉阳。
朱秀,刘承敏两名总兵,关于新合军的使用,产生了争执。
辽河套既然已经收复,形势落于稳定,那么已经形成了战斗力的两千新合军,刘承敏认为应该调给他。
奴儿干司早收复一年,金江镇的隐患就早一年消除。
而且有了奴儿干司的金江镇,将有宽广的纵深,形势不可同日而语。
“喀尔喀,科尔沁,他们对我们收复辽河套,至今没有明确的态度。
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突然发动战争,辽阳的军力,只够维持防御,无法出击。
不加强辽阳的军力,如果辽河套发生了战乱,那么当下取得的好形式,将全部白费。
把他伴,科尔斯,鬼麻等部,可能又会投向旁人。”
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
沉阳又新成立了两千新合军,但是还未经训练,无法派上用场,需要时间。
唐清安犹豫了。
按他的想法来说,喀尔喀草原与科尔沁草原,虽然金江镇收复辽河套不满,但也不会发动战争。
只是谁能保证呢。
万一发动了战争,因为朱秀无力支援辽河套,导致辽河套归而复失,到时找谁说理去。
那么这段时日以来,金江镇的精力就白费,新合军的牺牲也白白浪费了。
唐清安留在沉阳,因为这件事而为难。
在镇江。
刘兴祚对鸭绿江以东的平安道,派出了不少的人去打探形势。
商人,参客。
纷纷带回来了他需要的消息。
平安道的军马调动频繁,各军都开始了戒严,闻到了大战前夕的硝烟味。
从小在蛮族中长大,深知蛮族性格的刘兴祚,认为金江镇现在需要解决赫图阿拉城。
否则。
平安道李适举兵后,镇江有赫图阿拉城的牵制,很难发挥全部的实力去应对。
“将军应该招降赫图阿拉城。”
葛世峰听到营总的话,倒也没有反对的意见。
八旗主力已经败亡的十之八九,原来的汉军也消亡殆尽,老奴死了,皇台吉死了。
好多贝勒和蛮族的老将也都死了,没有值得继续延续下去的仇恨。
通过葛世峰的态度,刘兴祚有了信心,写了亲笔信派人送去给将军。
快马加鞭。
镇江到金州,又从金州到沉阳。
唐清安收到了刘兴祚的书信,看完了他的想法,询问身旁的朱秀。
“刘兴祚认为以豪格近年的做派,有归降之意,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