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一章 辽东变金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四十一章 辽东变金陵 (第3/3页)

下,保持和平,共同发展。

    但也有众多的蛮人,按照各自犯下的罪行,或斩首示众,或被送入地方关押。

    兴修水利是最耗费体力的事情,连唐清安穿越前的父辈们,修建水库都累死了人,何况当下的时代。

    关押的人太多,又无法产出,只能消耗,以工抵罪,的确是上策。

    林如海不在反对,认可了将军的计划。

    但是谁才能担任此重任呢?

    兴修水利可是一项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懂得,又能精通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才。

    特别是在陌生的地方,光摸清楚众多河流的地势高低,只这项开端,就是巨大的工程。

    精通治理修建大规模水利的人,都能在史册上留下大名。

    例如前明永乐时期,大规模的修建水利,从尚书到地方乡绅,只要有功劳的,都记入了明史。

    包括大周立国之初。

    不论是治理黄河还是兴建大规模水利的组织者和专家,都计入了史册。

    而这种经验型专家。

    只有官府中,相关方面的衙门,才有可能涌现出来。

    可是自从太上皇退居幕后开始,各种原因下,多年都未有治河与兴修水利的工程。

    谁也不知道这方面有没有人才。

    毕竟这么多年。

    老一代的人都去世了,新一代的人则没有经验。

    万一精挑细选,结果找了个志大才疏,口若悬河,实际是个绣花枕头的人。

    追究他的责任是其次。

    巨大的损失,金江镇可承受不起。

    沟渠要是没有建好,不是闹着玩的,不但白费了修建时的积蓄,一个不好,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将军的计划,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

    修成了,辽东将是另外一个金陵。

    修坏了,辽东恐怕未来多了几处洪流。

    林如海在国内当官多年,结识的人多,不是谢友成等人可比,哪怕是贾鉴,在国内的地位远不如林如海,更难接触到相关方面的人。

    推荐好了人才,功劳不大,但要是推荐坏了,责任巨大。

    一眼就看出了危险的林如海,没有夸口推荐,而是极为慎重,不敢轻言。

    “难道连林公也找不到人吗?”

    唐清安郁闷的问道。

    让他治河修渠,哪怕把他一身剐干净了。

    在看不到头的河流,超远的距离下,如何判断走势,土地高地,做到兴建工程后不会导致水灾,恐怕他连门都摸不到。

    术有专攻。

    林如海为难的皱眉。

    他不是不敢担责的人,能在巡盐御史上坐稳多年,没有担当是不行的。

    “此事太过重大,不好轻易决定,容我回去细思一番,不找到妥当人,是绝对不能动工的。”

    林如海的话当然是正确的。

    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人才,唐清安绝对不会妄动河道的。

    告别了林如海,唐清安回去了府中。

    去了东院。

    “小乾过两日要离开了。”

    秦可卿勐然回过头,眼神复杂的看向夫君。

    按照人之常情。

    朝鲜国主的来信,至少明面上,应该主动谈让唐晏乾,在金州多呆些时日,不要着急云云。

    但是朝鲜国主的来信,只有谈及国内的形势。

    他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