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七章 北镇军与金江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二十七章 北镇军与金江军 (第3/3页)

再继续说下去。

    政治通畅了,就可以清查全国田亩。

    只是恩师连第一步都不敢踏入,更何况清查全国田亩之事,更为极端。

    从太上皇开始,就有不少的官员主持变动。

    为了让国库充盈,改了

    很多的法子,但是皆没有多大的功效。

    因为无人敢真正的从根子上去改。

    只吴文华所言的考成一事,就无人敢当众提出来。

    因为吴文华去了辽东,见了金江镇的官员,如何的政治通畅,加上林如海之言受到的刺激。

    所以才鼓足了勇气,不过当他的恩师不愿意,他的勇气也随之消散。

    从事务上的结果,处理一批人,得罪部分人。

    与建立制度,根绝所有人,两者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例如。

    不顾人情往来,直面官场上的贪官污吏,虽然面对反抗,却能占据大义,留下清名。

    可是在已经落于形式的考察法上,新设立考成法就不同了。

    结局定然会身败名裂,身死道消。

    而没有落实考成法,给官员们设立期限,定下延期的后果,那么清查全国田亩也只会沦为形式。

    吴文华失望的离开,回家的路上,为国家的困局而感到悲痛。

    不是真正的伟岸之人,谁敢得罪全国的权贵,太监,官员,乡绅,将领。

    大多数人,只怕面对他眼前的一个贪官都没有勇气。

    正如刘一儒所言。

    他只是个补锅匠而已。

    忠顺王提出。

    登莱,天津,山海关,辽西,北镇,形成一道新的防线,防备金江镇。

    刘一儒同意了忠顺王的想法。

    国内天时不好。

    发生各种灾情人祸。

    熬一熬。

    几十年都这么熬过来的,努努力总能熬过去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

    介时。

    身为皇帝的老师,内阁的首辅,刘一儒即可光荣的归乡荣老,赢得身前身后名。

    不是很多人没看到问题,而是没有魄力去解决问题。

    维持旧例。

    才是最简单,最轻易的事情。

    能有大魄力扭转乾坤的人,数千年以来,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唐清安一直没有发现大周的「张居正」。

    所以他很放心。

    心中根本不慌。

    如果哪一天。

    大周出现了「张居正」,他立马乖乖投降,当大周的忠臣良将,目标只是当个侯爷。

    朝廷在应对辽东的威胁。

    却不知道两个封疆军门,私下在偷偷会面。

    朝廷没有大魄力之人,李长松更不是这种人,只以家族门楣为重。

    他担忧金江镇如何面对朝廷的打压,又担忧平辽侯会造反,北镇首当其冲,满脸的忧色。

    而唐清安却轻松随意。

    李长松余光打量平辽侯,心中深感纳闷。

    国内民乱已平,他为何就不担心呢?

    平辽侯当初认为陕西民乱,会牵扯朝廷的精力,为金江镇的发展赢得时间,很多打探陕西的举动已经被人知晓。

    现在对方的凭仗已消失,李长松本以为对方会不安。

    「平辽侯难道有对策?」

    李长松下意识的询问唐清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