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千万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三千万斤 (第2/3页)

    陶鏴介绍完,众人才恍然大悟。

    听他这么一讲,才明白此海域的好处,同样的才明白了,他为何有刚才谈佩服将军之言。

    竟不是虚言。

    唐清安笑道。

    “自古以来出海捕鱼风险极大,海上风浪之大,令人恐惧,常有船覆人亡之事。”

    众人认真听着将军的话语。

    “而咱们的渔业,从无到有,有了如今的规模,可以说顺风顺水,除了刚开始对水文不熟,导致撞礁之三四事。

    当然,陶鏴负责船政以来,极大的提高了渔场船厂的效率,我是十分认可他的才能的。”

    陶鏴闻言,立马笑道。

    “下官倒谈不上什么功劳,不过都是各处船厂官员和大匠纷纷出策,下官结合各人的意见,采用了一些极好的办法。”

    众人说笑一番。

    然后到了船厂,先是见了传统的制船工艺流程,然后又去参观了施行了大半年的流水线船厂。

    “将军提议的流水线之法,令上下都赞叹不已,这流水线施行以来,效率提高不提,因为放开了工匠限制。

    从部件的合格率,到加快船只的营造速度,都获得了成倍的提升。”

    唐清安一路看来,满意的只点头。

    田亩一年一产,金州和金州各岛这几年来,边边角角都开发了十足,已经没有潜力可以继续挖掘。

    长白山东岸虽然地大,但是论适合开发田亩的平原,却远比不上金州。

    因此同样潜力有限,至于朝鲜各岛,虽然还有潜力可挖,但是成本也高。

    无论如何,如今光靠田亩之产,是绝对跟不上各地辽民涌入的数量的。

    唯有渔场。

    海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渔获,才是重要的解决方法。

    只不过哪怕船厂每月下船的数量连番的增长,一样跟不上辽民踊跃之数量。

    毕竟基数太浅,哪怕发展迅速,也难以跟上形势。

    这其中欠缺的时间,又是目前金州,镇江最缺的。

    不提将军如何夸奖各船厂,渔场官员和大匠们,等众人回到了署衙,唐清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然有了流水线,对工匠放低了要求,我想继续增加几条船坞,制造更大的渔船。”

    听到将军的要求,陶鏴和大小长山岛的官员们沉思起来,思考其中的利弊。

    制造更大的渔船,所消耗的精力,与未来的收获相比,能不能合算。

    现在大小长山岛的船厂,制造的渔船都是载重两千斤左右,百料渔船。

    舵水人少则三名,多则七名。

    “制造大船更费时间,且船厂经验不足需要尝试,而这些消耗用来制造旧船,可能会收获更多。”

    有官员试探的说道。

    唐清安闻言点点头,并没有因为人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而不快,见状,众人才松了口气。

    随着这官员的开口,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你一言我一言的争论。

    最后得出结论。

    从未来半年的时间里,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超过了半年,则会逐渐赶上。

    一年后各船厂制造大船越发的熟练,收获将会远超过现在。

    而又决定制多大的渔船才为合适?

    即不超过船厂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