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重大突破 (第2/3页)
就能代替整个联合指挥部,或者说,得到主席授权的刘远舟,就是上京方面的联合指挥部。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比喻,为了实现这一次实验性作战,国家已调动穷极个人想象的丰富资源。
单以普通人的大脑为参考,输出效率就与输入效率相差甚远,视觉与思维系统能让人类迅速获取大量信息,但依靠声带或手指向外传输信息的效率却不及其百分之一,放在刘远舟这一特殊个体上,这个差距还会被放大上万倍甚至更多。
这个问题早在远江对尸战场上就已体现出来,刘远舟下令的速度已经跟不上他思考的速度,如果将刘远舟和他指挥的部队比作大脑和肢体,那么双方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神经元传输速度太慢,以至于肢体动作跟不上大脑的反应。
为了解决信息输出效率低下的难题,上京战区首次将实验阶段的脑控技术应用到实际作战中。
自1875年脑电活动被理查德·卡顿发现以来,上百年的时间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脑控”技术就成为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在大脑神经生物信号采集、处理和人机高效协同等技术的基础上,以脑机接口探测人类思维活动时脑部产生的连续电位变化,利用微传感器捕捉其波形,并转换为相应的操作信号,即可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交互传输。
尽管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但真正实现“脑控”技术的核心技术——对人脑思维活动电信号的精密测量、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驱动控制——仍旧处在瓶颈阶段,迟迟无法突破,即便科研人员抱着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也不足以穷尽对人脑思维运算的识别和模拟,毕竟人脑有数十亿神经元,形成的意识思维生物电波信号几乎无穷无尽。
简而言之,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无法直接通过脑电波读取人脑的细致思维,对人脑神经信号所代表的含义进行精细解读仍然困难,实现这一技术的成本代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