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收网劫杀 夺取汾阳 (第3/3页)
帐外有人报告说,有人用响箭送来一封书信。
红娘子接过书信一看,立刻递给了李岩。李岩看到,这是窑岗的军师欧阳鹤写的一封书信,说窑岗的张知木才是当今不二的领袖,说张知木也对李岩和敬重,盼望李岩能过来,共同为天下百姓做一点事情。
李岩看过信很感动,窑岗人劝他不为了共谋天下,而是共同为天下百姓做事,这一点很合李岩的胃口。可以说,这一刻李岩的内心动摇了。
可是天亮前,另一封信,让李岩的动摇的心又回去了。原来是大顺军军师宋献策的信,命令李岩向南回撤到潼关,汾阳的粮草能带多少就带多少,带不走的必须烧掉。
李岩收到宋献策的命令后,立刻又精神了,他还是想回到李自成身边做一个忠臣。所以天一亮,他命令一只部队开到汾阳前面,假作攻城,他带着大队人马,绕过汾阳,向南开拔,执行宋献策的命令。不过他没有机会销毁汾阳的粮草了。
柳成潢在汾阳城上用望远镜已经看到李岩的的大队人马绕了过去,可是柳成潢没有派人追击。不但没有追击,还把城里面俘虏的李岩的士兵召集过来,告诉他们,李岩已经南下走了,有愿意跟着李岩走的马上可以出城去追赶李岩。俘虏们受到了窑岗人很好的优待,这让俘虏们没想到。特别是当了俘虏,吃的比原来的还好。尽管这样,李岩的士兵还愿意跟着李岩,结果有两千多俘虏出城追赶李岩去了。
有人问柳成潢,为啥放了这么些俘虏。柳成潢说:“这些俘虏了解了我们窑岗的军队,他们回去后会帮助我们好好的宣传的。再和我们打仗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投降。”
汾阳这个粮草基地,比交城还要大的多,这里面的粮食就有五十多万石。车马骆驼更是无数。柳成潢通过飞鸽传书,把情况不断的报告给了窑岗这边。
柳成潢他们这边没有急着追击大顺军,他协助窑岗派出来的官员把黄河以东汾河以西的所有县城以上的地方都接管了过来,其实每个县城,柳成潢指示派出去一个连的士兵,陪着窑岗的官员和警察去接管就行,士兵们帮着官员们安顿好,就由警察负责地方的安全。
最后,柳成潢的队伍一直打到了汾河到黄河的河口河津,在那里停了下来。
窑岗人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吸引了整个大明朝注意。崇祯皇上也是每天盼着看到战报。李公公每天飞鸽传回来里的消息,让崇祯皇上总是觉得不解渴。不过窑岗人的战况他还是大致的了解,因为张知木也没有对李公公有任何隐瞒。
崇祯皇上听到窑岗的好消息当然高兴。他再也不用担心李自成啥时候能打到北京来。崇祯心想,看来这个张知木还真的不是说大话,他说有他在,就不让李自成通过山西打北京去,看来他是说到做到。本来这个张知木不想再打了,我的圣旨一到,张知木立刻派人打了出去,看来张知木还是听从朕的。
可是朝里的大臣们又来事儿了,他们纷纷说,现在窑岗人做大了我们不得不防啊。别打跑了李自成,有个张知木让我们不得安心。
崇祯皇上说:“没有张知木,不知道你们今天还能不能有在这里嚼舌头。”
文臣们又是来那一套,跪倒一地说,皇上我们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啊!
崇祯皇上最烦这一套,说:“都起来吧!有事说事儿,别动不动就下跪。你们说说先干啥吧?”
一位大臣说:“皇上,我们库里又没银子啦,皇上看看能不能再从窑岗人借用一些银子。我们也看看窑岗人是不是对朝廷忠诚。”
崇祯皇上心里这个气啊,心说:“人家在前面拼命打仗,你们不想着如何帮帮人家,却惦记着人家的银子。朝廷太常库里啥时候剩过银子。”
可是,崇祯皇上也想向窑岗人借银子,更想看看张知木现在这个样了,还能不能借给自己银子。崇祯皇上说:“看来还得我出面向窑岗人借银子啦。他们被围困了有半年时间,又打这么大的仗。我们朝廷一点帮不上人家。现在还要向人家借银子。我的脸都有点红啊!”
群臣们都不说话,他们心说,只要你能去借银子就行。我们才不管你脸红还是脸黑呢。
群臣退下去后,崇祯皇上招来王公公,说:“你跟那个张知木熟悉,你就替我去办件事儿吧。”
王公公说:“请皇上吩咐,奴才万死不辞。”
“你去跟那个张东家去借一百万两银子,我们朝里又揭不开锅了。”崇祯皇上,仰头躺在椅子上看也没看王公公说。
“要是张东家没有或者不借怎么办?”王公公问。
“怎么办?不借你就抢,你能抢得过人家嘛?”崇祯皇上有些生气了,继续说:“我发现,你本事没见长,废话倒是多了。”
崇祯的话吓得王公公再不敢吱声了。
=======================
宋元两军在日本开战。蒙古吞并西欧,转攻非洲。--《南宋记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