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安葬烈士 (第3/3页)
的。几天下来,大家都成了朋友了。原来陈玉锋规定不许喝酒,可是后来,陈玉锋也就装糊涂了。那些潼关的军官们,每天都要把他们这些师傅灌的大醉。
陈玉锋和欧阳鹤也不得闲着,宁德的那些协守副将还有朝廷派来的督军,知道皇上对这些窑岗人都另眼相看,也就知道这些人非同小可。尤其是他们谈起战术来,更是把这人听得从心里佩服。若不是窑岗飞鸽传报家里被袭,宁德还要留陈玉锋他们多待几日。临行前,陈玉锋把张知木的意思告诉了宁德,说:“张东家说了,如果潼关有啥需要,窑岗是潼关的后援。一旦战事吃紧,请立刻给窑岗送信。窑岗一定会伸出援手。”
这几句话,让宁德等众将士非常感动,潼关有了窑岗这样强大的后援,这些将士们能不高兴吗。现在一旦有事,等朝廷派兵来援的话,很可能等不到援军就啥都完了。可是这些窑岗的无敌之师就不一样了,人家不但兵精而且粮足。这次一下子就给带来五百头羊,让这些官兵这几天,天天都能喝上羊汤。
张知木说:“看来我们这步棋是走对了。只要潼关不失,李自成就奈何不了我们,顶多是这样的小打小闹的。”
陈玉锋说:“知木,我知道你现在有很多事儿要办,可是能交给别人的尽量交给被人。你只要把蒸汽船造出来就行。有了蒸汽船,就没人能挡得住我们。到那时候,我们愿意去哪就去哪。象增援潼关这样事儿就更不是问题了。”
张知木很佩服陈玉锋能抓住重点的眼光,他说:“明年还要造出来钢壳船,造出来更好的大炮。这样我们就主动多了。”
黄玉坤说:“其他的事儿,你也要安排好了。让别人干就行,最起码象这样的亏不能再吃了。”
张知木点点头说:“玉坤说的是,这事怪我们大意了。这样吧,给我三天时间,我拿出来一个窑岗的整体规划大纲,这几天各位也要好好想想窑岗今后发展要注意的事项。尽量考虑长远一点儿。三天后我们在一起详细的讨论一下。那些先生们已经都坐不住了。这是好事儿,大家都动脑筋,事儿就好办了。”
这几位刚出去,门口有两拨人在等着呢。
陆琪是一拨,张知木让他先进来了。陆琪拿着两样东西,一个是锁头,一个是拉锁。
陆琪说:“张总,这两样,一个是给你报喜,一个是给你报忧。喜的是锁头成功了,现在这个锁头非常好用。”说着陆琪把锁头递过来。张知木接过锁头,试了试果然好用。
张知木说:“回去跟李云鹤商量一下,专门成立一个生产锁头的车间。这个锁头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另外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造更小的和更大的锁头,最好大大小小的成系列。以后我还要教你们制造暗锁。”
陆琪见张知木放下锁头,又把拉锁递了过来,说:“这个拉锁早就做好了,就是拉不了,有时候能拉一点儿就不动了。”
张知木拉了拉。这个拉锁是拉不动。他出门喊杨玉琳去给他拿一块滑石和一把钳子来。
张知木用滑石在拉锁上搽了搽,又用钳子,在拉锁的滑锁上掐了掐,慢慢的调整着。因为自己在前世时也这样修过拉锁,所以今天还就用上了。
最后,这个拉锁虽然还是不能象前世的拉锁拉开合上的那么顺利,慢慢的还是能用。这让陆琪惊叹不已。
张知木说:“我看了你的这个拉锁,拉锁的齿牙都是一个个用手工做的,这样一致性就不好保证,而且每个齿牙都是人工一个个镶上的,难保都对的很齐,另外齿牙不够光滑,所以拉的就费劲。”
陆琪说:“张总说的太对了。”
张知木说:“给你两个建议,一是用丝杠做一个压床,每个齿牙,都用钢模挤压出来,这样一致性好,光洁度也好。第二,在布条上安齿牙时,用钢条等距离的刻上小槽,把齿牙放上一次性的把齿牙给压上。这样齿牙就会安装的整齐了。”
陆琪是连连的赞叹说:“早点儿来请教张总,就不费那么多事儿了。”
第二拨进来的是孙亮他们,他们没坐下就说:“我们的透镜磨得差不多了,你过去看看吧。”
张知木说:“好啊。”就跟他们来到他们的工作间。一进工作间张知木就很高兴,工作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所有的物品都摆放有序。
张知木说:“看看你们的杰作吧。”
孙拿出来两片大透镜又拿出来两片小的目镜。虽然还没抛光,可是透镜已经磨得非常好了。
孙亮说:“一边磨,我们一边把镜片沾水后对着太阳测焦距。现在焦距正好是八十厘米了。而且和工具版结合的很好,和在一起一点儿气泡没有。我们觉得是应该抛光了。”
张知木说:“是应该抛光了。现在我们就制作抛光粉和沥青抛光模具。要不是这几天出了这些事儿,我们的透镜早完了。”
接着张知木给这三个人做了分工,让一个人去取一些绿矾,用水化开,去除漂浮物,沉淀一会儿以后,再把溶液倒出来,这是把沉底的杂物去除。然后在一个坛子里煮,把水烧干后的结晶晾干,擀碎放着。
一个人跟张知木去玻璃厂去制作玻璃管儿。
这个前世时很容易就能得到的玻璃管,制作起来还要费点功夫的。
首先张知木制作了一个环形的漏斗,漏斗的中间部位也是空的,可以从这里用一个管吹气儿。当把玻璃溶液放凉到还能流动状态时,倒进漏斗里,利用重力让玻璃溶液下降,这样中心空的环形的玻璃溶液就流出来,然后在中间的孔里吹气儿。这样做是使玻璃冷却而且不会粘在一起。玻璃管就慢慢地形成了,这时还不要一下子让玻璃管儿落在桌面上,一个人用钳子慢慢的托一下子。等玻璃管的颜色变暗了,就好了。张知木这次一共制作了几根儿玻璃管,加起来有十米。后来又制作了几个大烧杯,和大肚子烧杯,玻璃试管儿、玻璃开关儿等。然后在玻璃炉边慢慢的冷却。这是给玻璃回火,不然玻璃很容炸裂。
----------
推荐:氢气爆炸,发电机运转,郭守敬上任。显微镜,听诊器,新医学起步。--《南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