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九章 《罗生门》的前与后 (第2/3页)
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这篇故事很短,全部也就3000字不到,佐竹真纪只用10分钟左右就看完了。
秋原悠人见她看完,追问道:“佐竹,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佐竹真纪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深思,但她想不出里面的内涵。
在犹豫了一会儿,她还是决定实话实说:“抱歉,我对纯文学作品不大清楚,所以没法做评价。”
秋原悠人没想到连佐竹真纪这个编辑出身的业内人都这么说。
他思考了一会儿,发现其实也不奇怪。
与推理的直观性想比,传统文学或者说纯文学更加具有评析的难度。
很多核心思想以及内涵,往往需要他人的解读才能被大众认识,并被判别为好或不好。
像这篇大名鼎鼎的《罗生门》,其实是芥川龙之介大学时期的作品,在发表出去后就很快沉没了下来。
而真正让他在文坛小露苗头的,却是他在随后几年发表的另一篇作品《鼻子》。
这篇作品被夏目朔石看到后,认为他很有才华,并将其收为地位。
但在芥川龙之介去世后,两部作品的地位却是截然相反。
《罗生门》几乎霓虹无人不知,反倒《鼻子》却是没几个人听过。
总之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作品的扬名,往往需要很大的运气。
想到这里,秋原悠人对于这篇作品的信心也低了不少。
不过毕竟没花多少功夫,所以他也没多失望。
在把作品交给佐竹真纪后,他又说道:“麻烦帮我把这份稿件交给景繁社的《语诺》期刊把。”
按照关系来讲,他其实应该把这部作品交给课教馆,但课教馆的那份期刊销量实在是太低了。
所以他在考虑后,还是决定交给景繁社,让他们的期刊刊登这部作品。
佐竹真纪接过稿件,表示自己知道了。
而在她离开后,秋原悠人又接到了内海拓人的电话,“秋原老师,您方便有时间来参加试镜吗?”
在听到这个请求后,秋原悠人有些惊讶。
在他的预想里,内海拓人在和自己签署完合同后,还需要处理一大堆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开始选角色。
但不知道是他效率太高,还是自己想错了电影的制作流程,居然这么快就进入到了这一步。
说实话,他还真是挺有兴趣的。
毕竟之前《古畑任三郎》的选角试镜,他就出于避嫌的原因主动推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