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杨易:赈济灾民,朝廷颜面,这几个字轮不到你来说 (第3/3页)
,我却是知道大概的,前些日子每日在我公主府为领米领粥的约莫有两三千人,公主府外几十口铁锅日夜不停。”
“直到三日前,到我这边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占据了长安一半的难民……”
“其因便是随着涌入难民越来越多,其他长安的富户哪怕是拿出自己家存储的米赈济灾民也是力有不逮。”
“不少人已经渐渐的接待不起,只有我公主府从始至终从未停过,因此到公主府求施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难民近乎六千余人,而我公主府,哪怕是再如何将存储数年的米粮全部拿出去也是完全不够的。”
“如此情况之下,来大人告诉我,若是我公主府此时因为存米不够而停止施粥,那这近六千的难民应该如何存活下去?”
来济被问得目瞪口呆,他也没想到公主府外面领粥的难民居然有这么多,其余的官员也是一脸沉默。
杨易面无表情:“唯一的办法不过是将原先的米换做麸糠,一斤米可以换上四五斤麸糠,这样的话,数量便膨胀了五到六倍,就可以应付这些难民。”
“哪怕如此,也不能保证他们一天吃上几顿都吃饱,大多数人一天也就领上一顿罢了,只能维持不饿死。”
他目光平静地看着来济。“敢问来御史,下官虽然用了麸糠,但是至少能让这几千人都活着。”
“畜生用的饲料怎么了?能够让人活着的食物就是好东西。”
众人心里一震,沉默不语。
要真是如此的话,杨易这样的做法似乎是唯一解决之道。
不少人心里有些微妙,这位杨家令倒是个人才,不管手段如何,至少能够让这些人都活下来。
杨易目光平静地看着脸皮涨红的来济。
“先前的米粥里掺沙子,仅仅只是为了杜绝那些占便宜的狡诈之人来领粥粮而已,好让更多需要的百姓能够吃到。”
“来御史仅仅只是听了一些传言,便污蔑下官以沙充米,故作姿态,是为了博取善名……”
“来御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躲在御史台指点江山,便自以为大唐忠臣,却对关中难民视而不见,将其责任推卸给三省六部的官员。”
“下官虽然官职卑微,却也心怀天下百姓……然而却遭来御史斥责,敢问来御史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下官?”
“大唐长安一百零八坊,涌入的一半难民是在下官的肩上担着。赈济灾民,朝廷颜面,这几个字还轮不到你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