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长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长安 (第2/3页)

大河水浑浊,湍急,但也孕育了大河两岸无数的百姓。

    自金城入陇右,庄稼已经开始形成规模,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良田,总是能让每个人的心中不自觉的充满了希望。

    每走一路,张拯还会下马看看庄稼的长势。

    其中主要是观察麦子的长势。

    大唐初期,百姓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还是粟米和大豆。

    但随着从真腊引进的三季稻在岭南地区大规模的开始种植。

    没了饥饿之忧的唐人们,也逐渐的开始种植小麦这种产量没有豆类高,但口感丰富的粮食了。

    而许多面食,也逐渐从唐人贵族家中才能吃的上的现状,变成了普通唐人餐桌上的主食。

    观察完这一切,张拯心中大致有了点数。

    历数张拯这些年立下的功劳,大到开办书院,发明火药立火器局,小到发明马蹄铁,发明新式军粮。

    从真腊引进三季稻似乎是最不起眼的一桩。

    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谁能想到,当初只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在岭南试种的粮食,如今会成为大唐各地官仓里的主要储备粮食。

    也正是因为有了高产的三季稻作为底气,百姓们才敢放弃自己种植了一辈子的小米和大豆,转头去种口感更好但产量低的麦子。

    一路从陇右看到了陈仓,张拯才结束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行为。

    只是脑海中不知道怎地,忽然想起了去蓝田县接墨家弟子的那个南坡村。

    还有那个营养不良长得瘦瘦小小的,但眼神纯净衣着也干净的囡囡。

    现在有了高产的粮食,那个寡妇村的日子,应该要好过了许多吧?

    回到长安,有时间去看看吧。

    ……

    进了陈仓,便是八百里秦川。

    一望无际的关中大地彻底点燃了众人的情绪。

    熟悉的秦腔,熟悉的土地,让队伍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起笑容。

    虽然六月的天气很热,但热不过一群即将归家的游子的心。

    “全军听令,斥候前行三十里,其他人就地扎营,休整两个时辰后出发。”

    赵德楷一声令下,使节队伍便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