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六章 前车之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六章 前车之鉴 (第3/3页)

立德脸上的迟疑之色似的,应到。

    “不错,家属区,阎伯父不会以为,这些工匠在掌握了大唐最核心的秘密之后,还能……”张拯的话没有说完,但是阎立德听懂了。

    有些话捅破窗户纸就没意思了,容易让人寒心。阎立德表示理解,对着张拯说道:“如此说来,这家属区还是有必要的,贤侄接着说。”见阎立德没问题了,张拯笑道:“没了,大概就是这些。”然后将图纸卷起,递给了阎立德。

    阎立德接过之后,迟疑了一下说道:“贤侄,你知道大唐如今的现状吗?”

    “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所以才必须要先把这些事情做完。”张拯如何能不理解阎立德在担心什么,无非就是担心国家太穷,不能承担这么多额外的财政支出罢了。

    确实,在大唐财政已经接近枯竭的情况下,张拯还要造这么一座堪比城池的火器局。

    而除了火器局之外,还有大唐皇家书院也未竣工。不管是谁看来,这都是非常任性的一件事情,何况处在第一线的阎立德。

    但是张拯知道,就算这些事情不做,大唐的财政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只有君臣一起勒紧裤腰带把这些事情做好,大唐才能从根子上产生质的飞跃。

    正如后世的华夏新立,不是优先发展经济,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核一样。

    来到大唐,张拯有无数的经验可以借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让张拯比阎立德这种土生土长的大唐人目光更加长远。

    就像今天的南坡村,给了张拯很大的触动。但是张拯知道,哪怕自己把国公府的钱全部拿去分给她们,过一段时间之后她们依旧会恢复原样。

    想要让所有人吃饱穿暖,不是自己搞几个发明弄几个新的政令就可以的。

    而是要从根子上改变大唐的社会结构。大唐皇家书院是改变大唐的种子,火器局就是保障这枚种子茁壮成长的养分与土壤。

    否则,大送就是前车之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