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0集 *普遍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0集 *普遍化 (第2/3页)

部,处理昨天的事务,然后接见炼锋号公司的人,然后和他们一起去首都卫戍军的一个军营,出席明军轻武器换装仪式。

    炼锋号的最新拳头产品l-36冲锋枪,向小强五月份下了三万支订单,其中一万支是装备人民卫队的,两万支是给陆军的。今天交货。

    一万支冲锋枪今天就将运进人民卫队,列装下去了。这样的话,人民卫队的冲锋枪将在今天达到新的列装要求:四个师,平均每个师列装2500支,实现冲锋枪普遍化。

    另外两万支也将送入陆军中的拳头部队——首都卫戍军。按照平均每个师1500支的要求,装备首都卫戍军的10个师。陆军中的首都卫戍军将和人民卫队一起,同时实现冲锋枪普遍化。

    首都卫戍军是陆军中的精英部队、宝贝疙瘩,他们首次达到了这么高的自动武器密度、实现了冲锋枪普遍化,在整个陆军中影响是很大的。陆军部、还有陆总参的很多高官都要去首都卫戍军视察,看他们普遍列装冲锋枪,然后再用冲锋枪表演训练。

    因为王鹤翔负责装备这一块,经常要往陆军部和军工总局跑,跟那些上层高官打交道比较多。他对向小强说,现在陆军部那些官僚们的办公室里流传着一个传说,说陆军总参谋长唐云生元帅想要在一年内让大明陆军全部实现冲锋枪普遍化,而大臣(陆军大臣)则坚决反对,说那是异想天开,因为那样后勤车辆就别的不用干、专门运子弹吧。据说两人很是吵了一通。

    向小强暗笑,自动武器普及化之前,几乎每一国的军队上层都曾经这样争吵过。最主要原因就是怕自动武器了,子弹的消耗太大,后勤压力承受不了。但是后来的事实都一一证明了,武器自动化了,后勤也没怎么样,反而是军队火力大大增强,大大的减少了伤亡和各种损失,绝对是利大于弊。而那些固守着拒绝武器自动化的国家,很快就在世界大战的步兵战场上吃尽苦头。

    ……

    炼锋号在一个月内,生产了三万支冲锋枪。尽管这个数字目前是保密的,但还是让很多知情的人都跌破了眼睛,包括炼锋号的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啊!原来我们一个月能生产好几万支冲锋枪?!

    向小强虽然早就预料到l-36生产速度将会很快,但还是意外的不行。因为他记得,汤姆森冲锋枪直到1942年,月产量才不过九万支。而那是在二战期间,又是美国参战之后。根据常识,一款武器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产量是没法在一起比的,那是一个天一个地。

    在1936年,大明的一款冲锋枪月产量就达到了三万支,而且是在作为新产品、刚刚第一个月投入量产,前半个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调试生产线上的,还能有这么大的产量。那就是意味着:这样几个月后、一年半载之后,月产五万支、六万支都不是不可能。

    这一下就颠覆了陆军大佬们头脑中对冲锋枪的概念。在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