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章)万炮齐鸣(节日快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章)万炮齐鸣(节日快乐) (第2/3页)

时候卜式赵过给高分的,他们就直接给了超低分。

    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上面有一件事情交代下来,你连写一个公文跟民众和属下把这件事情表达清楚的能力都没有,需要三天一大会一天一小会反复去交代这个事情。

    那让你为官,那不是耽搁事儿么。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开十个会才能做,那一年做一千件事儿,整个衙门的人岂不是不用回家了?

    真当蜡烛,燃烧自己是吧?

    把蜡烛都燃烧完了,让大汉官场留下一堆棒槌?

    卜式赵过他们也觉得张汤司马相如说的有道理。

    但有时候,张汤司马相如给了高分,赵过卜式也会给低分坚决打击。

    原因也很简单,有些人对科学的认知属于一知半解靠猜测。

    张汤司马相如不那么熟悉,所以自己也看不出来这些考生再瞎扯淡,所以就给高分了。

    被赵过他们看出来后,坚决给低分。

    而大部分时候,九个人的意见差别不大。

    毕竟那种没本事却能考糊弄糊弄进前一千名的人……你还别说,他们都是些人才,虽然不能让他们考上进士,但可以挂个名让他们去有些特殊部门去。

    最终,审阅结果送到了刘彻手中。

    刘彻此时正在和李蔡说这个事情呢:“这一次,参加科考的人中,勋贵子弟只占据百分之三,百官子弟只占据百分之八,合起来才百分之十一,而将士子弟,高达百分之四十五。”

    “你觉得这次的第一名,会不会是一个良家子?”

    李蔡就是良家子将士出生,自然是对他们有好感的:“按比例看臣觉得很有可能,臣也这么希望。但是具体落实到事情上,那就纯看运气了。”

    刘彻点头:“确实。”

    王内侍端着盘子:“陛下,结果出来了!”

    按照一开始定好的规矩,结果出来了由刘彻亲自审阅,亲自审阅后再放榜。

    所以现在结果就写在榜上,但不一定放出去。

    这毕竟是第一次科考,刘彻很激动,抓过了榜单,拉开看了起来。

    这一次,刘彻要选八十八人。

    不是只留八十八个人当官,而是前一千全部留下当官,但是大部分要发往地方上。

    甚至包括去其他侯国封国做商税收税官。

    但要选出八十八人重点培养。

    所以,榜一拉开,就是第八十八。

    “贝伯,丹徒县人?”

    王内侍急忙翻开了本本:“这个贝伯,年龄三十六岁,三年前在丹徒为小吏,后来陛下不是邀请天下年轻才俊都来观礼围猎吗?”

    “那个时候贝伯是跟随会稽郡太守的儿子来的长安,来到长安后,就干脆不回去了,而是找到了工作,在牧场做送奶工。”

    “送奶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把奶送到订奶的客户家里时,天斗还没亮呢,所以贝伯就报名开始学新学。”

    “他读完小学后开始自学,同时在平阳县运输公司做账房。”

    “大概是三个月前,他离开了平阳县运输公司,而成为了平阳侯国丞役,以这个名义报考,被平阳侯选送。”

    刘彻恍然大悟。

    这应该是个很好学的人,在他工作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他对于新学样样精通,于是在科考消息传出来后,曹襄这个家伙为了拉高自己推选的人的成绩,就请这个贝伯加入了平阳侯府然后以推举生的身份产考。

    所以虽然是侯爵推荐的,其实却算是小企业中诞生的读书种子。

    可惜年纪太大了。

    这要是搁在五年前,这个年纪再上个几年班就得嗝屁了。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不好说。

    刘彻点了点头,继续看。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刘彻看的很认真,不是怕有人从中作梗作弊,而是真的想要了解所有人的来历。

    很快刘彻发现,正统的上过学的人,数量远比自学的人多。

    越是读书时间长的,写作能力越强。

    从老儒生转化来的新学生,引经据典特别厉害,文章加分加的多。

    而在一线工作过的人,对于新学的科学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虽然这些参考的人肯定人人都看过所有期的科学报,但一线工作过的人能完全看懂且记下,甚至可能实际验证操作过,所以普遍在这方面偏强。

    整个名单不出刘彻预料,良家子的子嗣占据了四十七个名额,这可是一半以上了!

    原因也简单,新学一开始就是从军队中开始的,最开始第一批学习的除了将士,就是一些年纪大的将士的子女。

    而最终八十八人名单中,有十八个年轻的将士,还有二十九个将士子弟。

    其中,虽然有勋贵子弟,但是目前正在军中任职的勋贵子弟才有人考上,而那些没有任职的勋贵子弟,那是一个都没考上。

    那么多参加考试的,一个都没有考上的。

    百官子弟也有,一共只有八个,按比例看,和他们参考比例差不多大。

    如果从地区看的话,长安咸阳三辅这一块的人,占据了二十三个。

    如果再长安久居两年半以上就算的话,这个人数将会高达六十五。

    除了长安,成都有十八个人考上。

    再然后就是齐郡鲁国合起来有十七个,惜败。

    简单来说,参与新商改越深入的,中的人越多。

    其中如果按照公司来计算,和同关煤矿有关的,有十三人!和铁路相关的有九人!

    和建筑行业有关的有八人。

    和运输行业有关的有十四个人,比同关煤矿还多!

    没有任何职业,就是全心全意学习,然后备考的,一共有三个人。

    其中一个是洛阳富户,五年前移居长安,结果家里长辈去世,不知道该做什么生意,就干脆什么都不做,免得把钱败光了。

    结果无所事事所以关心新学,在学习中找到了同伴,最终居然一举考上进士。

    还有两个,一个是长安新城拆迁富,一个是灞陵旁边的农户,算半个拆迁富。

    这个分布和霍海猜测的一样,和百官勋贵猜测的完全不一样。

    刘彻闭上眼睛开始思索义妁的话。

    义妁说她做各种测试时,调查过新学学生的成绩。

    义妁发现,如果以贵族非贵族来划分群体,双方在长期学习新学后,知识水平和表现出来的智力,是一样的!

    贵族,根本没有比任何人强一丁点。

    也就是说,只要是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人数占据绝对劣势的贵族,根本不可能和普通人竞争。

    如果科举一直这么持续下去,也许几十年后,会出现朝堂上一个贵族官员都没有的情况。

    刘彻这才感觉霍海答应给贵族们的保底是有道理的。

    刘彻最终,把目光望向了头名。

    刘彻不喜欢庸才,只喜欢最天才的人,刘彻喜欢把一切的宠爱好处全都给最好的那个人。

    虽然现在还没有殿试,选出来的不是状元而是会元。

    但是能在这个考试考第一,那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

    刘彻看完他的身份后,更是确定这是个天才!

    倘若是个百官子弟考第一,那不稀奇,毕竟耳濡目染,对政策十分了解。

    但这个第一,是个煤矿工人!

    “居元,同关人,同关煤矿矿工。”

    就算再多看几次,刘彻都觉得神奇。

    第一,居然是个平民,居然是个同关人,是个矿工?!

    刘彻伸手接过了王内侍手中的本本,自己看了起来。

    一边看一边问:“这个姓居的考生,你那天去看,有没有看到长什么样?”

    王内侍小心提醒:“他不姓居,他名字叫做居元,没有姓氏。”

    刘彻愕然抬头。

    中状元的居然是一个无姓之人!!!

    王内侍:“第二页有写,居元,家里祖祖辈辈没有房子住,一直住在同关一座山上的山洞里。”

    “他爹这一代第一次修了一间泥巴房屋,搬到了山下住,而本地读过书的取名先生就给他取名为居元,意思就是他是他们家‘居住房屋的第一代人’。”

    刘彻翻页,果然,第二页有写。

    元就是第一个、第一名、起点、初始的意思。

    因为是会元,所以居元的资料特别多,刘彻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刘彻来了兴趣。

    这个居元,还是个道德标兵。

    远近闻名,连李蔡和大将军都认识。

    刘彻抬头一看,李蔡根本不说话。

    难怪不说话,原来他之前就认识居元,知道居元夺魁之后,不敢多说一句,害怕说不清楚。

    在这个资料上,都把居元写成道德圣人了,简直是个志诚君子,居然感化了李记卫伉两个臭名昭著的勋贵子弟。

    甚至居元身上还有很多能当做励志故事教育小学生的故事。

    比如什么用沙练字。

    比如他赚钱了想要给母亲买房子,却被母亲棍棒教育让他要奋发向上,先紧着学习。

    这些写出来都不像是真的。

    刘彻是习惯了摆拍新闻的人,看到这种简介后,自己都感觉假,这像是安排出来的。

    能够安排这种简历的人,有多厉害?

    刘彻抬头:“第一第二阅卷组所有人禁止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