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章) 铁甲舰! (第2/3页)
养牛羊喝奶。
千乘的猪狗鸡鸭消费量也是翻了七八倍。
附近众多区域的农户也开始自己喂养猪狗鸡鸭,不是自己吃,就是冲着卖钱去的。
在霍海在千乘的第三个月时,一共有八家有资格在长安的股票交易中心上市的企业。
霍海在千乘的第五个月时,这个数字飙升到了五十八家!
霍海在千乘的第六个月,田觉统计在册的人口,已经突破到了七十万。
其实半年前围绕着千乘上班的人就有不止七十万,但户籍人口只有不到八万。
短短这么点时间,四十多万人下定了决心留在千乘发展,开始买房挪户口。
田觉的登记处,雇了十五个人天天登记新户口,都忙不过来,那些想要带着财产去长安过日子的富豪,还得找关系,才能找到人在下班时间帮他们提档案开证明。
而在霍海在千乘的第六个月,大汉官方的四百吨级海船,增加到了一百三十一艘。
本来前半年所有产量都给海军了,也才几十艘船。
这半年,大部分产量卖给运输公司了,结果服役的船反而变多了。
田觉这边,招募的良家子海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两万五,和会稽郡还有南越国那边的合在一起算,大汉海军已经达到了四万人。
这是良家子,不是海军总人数,良家子是有心来立功的。还有大量花钱雇佣的人这人数达到了二十万。
霍海的到来,仿佛就是在告诉周围所有人,千乘的地位很重要!
千乘之于沿海,就像长安之于大汉。
无数人接收到了这种信息,来到千乘工作。
第六个月,大汉往北探索的第七个船队出发了。
按道理,这种大规模的疯狂探索,应该要亏本才对,国库起码得掏出很多钱来办这件事情。
但事实上,这些钱全是千乘财政上的钱,光是卖船的利润,支持七支船队,还有养护七个船队需要的后勤保障,还能剩下大半!
这样疯狂的发展态势,也让刘彻反应了过来。
霍海天天上书说什么公主晕船,要多适应一下才能南下,都是扯淡。
霍海就是故意待在千乘,给千乘的发展提供动力,就跟他当初在长安做的事情一样。
只是,难道这六个月的高速发展还不够?
霍海为什么这么看重海洋?
就因为名字里带一个海字?
在刘彻看来,赶紧搞定南越国,然后回到长安,让霍海继续坐镇长安,加大往西南探索的力度才对啊。
如今霍海一直不回来,怎么办?
刘彻立刻找到卫青,问卫家要人。
卫家的小儿子卫青的弟弟卫广入仕。
卫广入仕就是镇南将军,直接前往蜀郡前沿。
刘彻忍不住要对滇国动手了。
这个滇国,准确的说目前大汉官方叫他们昆明国,昆明国的国王是一点逼数没有,如今昆明国国内大量的人都开始学汉学,大量的人都涌入蜀郡寻求做官了。
而昆明国的国王,一点投降的想法都没有。
所以,苏武这个校尉,也正式被抬成了征夷将军。
同时刘彻任命卫青属下一个很有才干的青年,任安,成为这一次的假司马。
所谓假司马,就是代理司马的意思,就是他的级别还没到可以做司马的程度,但是又需要有这么个干事儿的人,就让他代理着,如果做得好,就是司马。
任安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大军出征的时候,司马迁还亲自去送行了。
随着这支大军的出发,长安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也是疯狂的涌入天竺公司。
而等钱都到了天竺公司,长安日报才公布了新闻《李广击破右谷蠡王五万大军》的新闻。
轰然间市场就爆炸了。
西域公司的股份再次飙升。
要知道马上就是西域第一次种植棉花的收割日子要来了。
西域的棉花长得好的有多惊人,连长安城的研究学者都惊讶。
他们多次发研究报告在科学报上,讲述西域那边棉花的生长状态的喜人。
如今工业行业的主心骨就是纺织工业,棉花对于纺织工业有多重要不需要谁来说,大家也都一清二楚。
而现在西域适合种棉花被证实,西域公司的股份价格本来就要开始涨了。
毕竟年末持有大股份,还有分红呢。
但实在是糟不住朝廷要对昆明国动手的诱惑,大量资金去了天竺公司。
现在呢,大捷捷报来了!
西域公司的棉花种植面积即将翻倍!
可以说一旦拿下右谷蠡王,就等于整个西域全部到了大汉手中。
也就等于西域公司在建设之初的设想全部实现了!
这个节骨眼,西域公司的股份要涨的多夸张?!
股价飙升。
刘彻在里面稍微运作了一下,卖了点前段时间收购的股份,加上自己本来持有的股份丢出去,就筹够了单独从洛阳修建一条铁路到宛城的经费。
这笔钱很快就到了项绪的账上。
项绪修建铁路都已经大半年了,安洛铁路难度虽然大,里程虽然大,虽然全过程有上百万工人需要调配,其难度不亚于大兵团作战。
但项绪有条不紊的推进着一切。
现在刘彻还来个活儿,让建立一家宛洛铁路,还务必和安洛铁路同期通车。
这活儿给项绪压的不轻。
不过项绪还是接了,刘彻的活儿,没法儿不接。
这条新的铁路,早就在勘探了,地也早就买好了。
就是招募人手,然后运输材料过去,然后开建。
修一条铁路的同时,顺便还能再旁边附送一条公路。
一只羊也是放,两只羊也是放,那就放吧。
铁路公司建立起来,不过本来项绪要在年底前建成安洛铁路的,这下多个活儿,并且还要求铁路要并联,这一下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说是安洛铁路上增加一个宛洛铁路的短程铁路线。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安洛铁路是长安到洛阳,然后铁路不是到洛阳城,而是延伸到黄河边的港口。
而现在宛洛铁路也不是洛阳到宛城城里。而是延伸到距离宛城比较近的汉江渡口!
这说白了,就等于是直接修建了一条铁路,经过关中和宛城的地理盆地地带,从黄河连通长江。
这别看这一节路短,耗费的人力物力比安洛铁路平均值大得多。
但是这条路上的几乎所有有能力做工人的劳动力都已经被吸引到铁路上了,根本就不可能分出来人。
要继续修建,项绪只能削减人力,然后在辞退工人的桌子旁边,放一个宛洛铁路招工的台子。
铁路内部,本来很多年轻人脾气就比较冲,看到项绪居然安排这种事情,就恼了,非要举报项绪。
然后搞清楚宛洛铁路属于刘彻、霍海私人后,他们就不出声了。
举报自己的院长副院长?关键是跟自己的皇帝和新商改的引领人举报,而皇帝和新商改引领人就是他俩。
那不是‘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么?’
这事情项绪处理完之后。
刘彻视线放到了南面。
昆明国方向,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只是国民,他们本地的其他贵族也都投了。
准确的说是都跟苏武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不想打仗,他们想要努努力劝降国王的想法。
而昆明国的国王尝羌也是要疯了。
“大汉还没出兵吗?”
“大汉怎么回事?怎么还不出兵?”
“啊?投降?不是,他都不出兵,我怎么投降啊?!!!”
原来在昆明国或则滇国的人的意识中,是没有不战而降这种可能性的。
就是但凡打不过,对方大军出动,哪怕刚出城门,只要出动,那就触发了可投降的条件。
就好像LOL前十四分钟不能投降一样,滇国也不存在不战而降这回事儿。
而LOL是设定的前十四分钟不能投。
滇国是……他们本地语言就没有不战而降的可能性,在他们的语言体系里就明说了投降叫做‘向军队投降’。
换句话说,他们的语言体系表达出的认知体系中,就只认为自己能投降的对象是军人。
就算大汉在这儿搞事情,搞的滇王两年前就想投了。
但军队一直不来,一兵一卒都不越过边境进入滇王统治范围内,滇王就投不了!
而大汉呢?
大汉这边现在推行的是王道。
也就是说出兵必须要有理由。
没有理由,就不能出兵。
所以,滇王明知道自己赢不了,早就想投了。苏武知道自己现在在滇国区域掌握的权利比滇王本人还大,但就是没理由出兵。
双方陷入了死循环。
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语言不通害死人!
虽然如同张叔一样的滇人都在学习大汉的语言,但是他们也在接受大汉的思想。
他们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