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15章 硝烟味十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15章 硝烟味十足 (第2/3页)

    因为文章的撰写人可是苏辰,虽然他在国内的学术圈不是很有名气,但他的名气在哈佛与麻省广为流传,甚至现在国内的经济学都考虑用他的著作作为教材。

    当然,虽然他认为自己在内地的商圈一直都是属于最低调的,但纸包不住火。

    就像是那句话一样,尽管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依旧还有他的传说。

    同时这上面十分耸动而煽情的内容,使得人们对本土品牌的命运产生担忧,同时也激发出很大的民族热情。

    随着这一篇文章的走红,不少人在购买商品时也开始在民族品牌和外国品牌之间做抉择。

    那些聪明的企业家在市场营销中就充分地借用这股热情。

    在他们的企业广告中,有很多都采用“振兴民族工业”这个主题诉求。

    于是,一时间,民族品牌的振兴成为各大企业一个最为炫目而崇高的主题。

    本土很多企业早就在摩拳擦掌等着和外国品牌开战。

    如果说苏辰喊出的是口号,那么第一个与外国品牌开战的就是海尔。

    它率先发起本土企业前所未有的价格战。

    张瑞敏的这一决定比历史的轨迹要来得早一年。

    他深知海尔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未必能胜过松下、三洋等日本公司,于是在发起价格战的同时还别出心裁地推出“星级服务”,宣称“用户永远是对的”,并在大中城市聘用大量售后服务人员。

    同时在冰箱和洗衣机两大行业,公司两线作战。

    并且对记者说:“和跨国资本较量,就算死,海尔也要死到最后一个,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民族品牌倒下来。”

    张瑞敏刚站出来,广东TCL的李东升也不甘落后。

    他与一家家商场签订“保底协议”,承诺每平方米柜台每月销售不低于5万元,然后以低于日本彩电2/3的价格开战。

    并用跟张瑞敏一样十分悲壮、慷慨激昂的口吻对京城媒体说:

    “苏先生说得对,现在外国资本已经冲到我们家门口,战场就在我们家门口,如果我们不应战能行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