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停不下来的脚步 (第3/3页)
会发展部原总监张敏等人提出,一批浙商想来集体拜访老人家,想听听他讲课。
褚时健听到这些消息,微笑着表示:“谢谢,难为他们还记得我。”
对于讲课的要求,他说:“讲什么课?现在的企业和过去不同了,经济环境和政策也不一样,再像过去那样搞,肯定是不行了。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商业的概念不同了,我玩不了概念、虚拟,我就是干实业的。”
胡海卿谈到关于励志的话题,他认为,对于正在走出困境、全力打拼的中国企业家来说,“他们太需要一个励志故事了”。他更希望企业家、顾客能从褚时健那里明白,人生的波折是一种常态,而企业家精神是可以坚持的。
褚时健说过,自己已经淡出了原先的圈子,和政界、企业家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他现在在企业界有了一位“老朋友”,他认为:“这个人说话实在,有自己的想法,我和他有些地方一样,我们谈得来。”这个人就是王石。
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在王石的回忆里,他第一次见到褚时健是在2002年。那个时候的褚时健刚开始他的二次创业,而王石作为地产大亨,名头十分响亮。他的到访让褚时健从心底感受到暖意,感到在重创中企业家圈子对他的一种惺惺相惜。他们就在当时还是满山红土的果园里谈了两个多小时。大概戴着破草帽,穿着破旧的圆领衫,正在和修水泵的人为几十块钱讨价还价的褚时健给了王石极大的冲击,他在以后的多次谈话和文章中,记录了这个细节。
褚时健对王石的每一次到访都十分看重,他曾经告诉我们,王石在他果园刚刚搞起的时候就来过……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嘴角带着微微的笑意。他从不谈王石的业绩,不谈对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评价,就是一个朋友,一个不是在他第一次辉煌时期或再次成功后来表示敬意的朋友,而是在他还在“谷底”时就关注他、理解他的朋友。
王石的确有人气,他看望褚时健后,写过一篇文章《哀牢山上冰糖橙》,很多企业家就是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褚时健的现状。而他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形容褚时健的“触底反弹”,也成了被千万次转发的微信。
2014年S月,王石再次造访,他有个新的提议,请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们做一个案例,把褚时健的成功做一个全面的总结,王石说:“我想让更多中小企业家能系统地知道他。因为褚厂长把一个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做成了,而且这种成功是可示范、可借鉴、可学习的。”
对王石的建议,褚时健十分上心,虽然他自认为自己搞企业的才能一半靠苦干,一半天生成,但只要对别的企业家有用,对年轻人有用,总结一下未尝不可。
6月2日,研究生们进入了褚时健的果园。
王石在6月24日发文写道:“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所以,我每次来不能说是看望他,应该说,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的……他一直给我非常强烈的内心触动……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一种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相信王石谈的是他的真实感触。
2013年,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来到了玉溪,他就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他给褚时健带了一件礼物,联想集团的当家产品——两部黑莓手机。
褚时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基本属于扫盲阶段,复杂的功能他一概不会使用。但听说是联想的当家产品,他很怕浪费了柳传志的一片好心,便把手机送给了自己的外孙女和孙女。
交谈中,褚时健得知柳传志已经调整了企业布局,开始向农业方面投资种植蓝莓和猕猴桃。褚时健和柳传志探讨了新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将要面对的困难。褚时健说:“种水果,水和土的问题必须解决,沿海地区有些土地重金属含量超标,水质污染,土地成本又高,应该慎重考虑投资的地区。”
联想的猕猴桃上市,柳传志邀请褚时健一同出面,褚时健说:“我去不了了,不能再坐几个小时的飞机了。”金泰公司派了褚时健的外孙女婿李亚鑫出席,以示支持。一时间,有了“褚橙柳桃”的说法。
还有投资者和企业家看重老人家的判断力,请他出山帮忙看看项目。2013年年末,他到中越边境地区去帮人考察种植项目土地。一看到当地的环境,褚时健立刻拿出了意见,他对请他看项目的人直说:“你们请我看,我就说,你不能做,有精力也不能搞这个。水在低处,春天旱季抽不到水,山头到水源有400米高,要提水上去,费力费钱,成本太高。最不利的是那些山头不长树,就像昭通的大山包。”
他说:“做事情不能跟风,要搞农业、林业、果品种植,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地方要选对,热量要充足,水源要充足,还有物流、产品的市场。在这个地方投钱搞林木,不如拿钱做点儿实实在在的慈善事业有意义。”
褚时健最看不上的是那些对投资不负责任的经营者,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光坑了投资人,还坑了下游的工人和农民。他说:“搞企业的人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我们不能伤别人,坑人的事情不能干。就像我们现在搞的基地,这么多贫瘠的山地,我们通过种植,改变了它的性质。可以说,把土地养好,让中国土地上的财富快点儿堆积起来,不光对我们,对社会、对中国的国土资源都是好事。如果把土地养好了,同一块地的水果产量能从一吨提升到两三吨,就能省出千百亩土地,我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2014年7月3日,网上流传一篇《成都商报》记者刘木木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褚时健最近有点儿烦”。文中说: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企业家、崇拜者,怀着各种诉求,通过各种手段,活动在玉溪市大营街道附近或者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梁子的果园里。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要求指点迷津的年轻人。他的看法是褚时健“不堪其扰”。
2013年,一个年轻人出现在大营街褚时健家门口,他没有敲门,而是在门外蹲守。马静芬终于发现了这个年轻人是奔着自己家来的,她问他:“你是来找我们的?”年轻人点点头,看看他的神情,马静芬已经心里有数,问:“你是不是讨教致富秘方的?”年轻人来自南京,他觉得一个月几千元工资,猴年马月才能发财。马静芬说:“我可以告诉你,找准目标,坚持千下去,只要吃得了苦,就能富起来。”
2014年,一个想要自杀的青年,在和褚时健谈话之后,幡然悔悟,理由是褚时健这么大的年纪还在拼搏,自己无论如何不该放弃。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也在2014年7月采访了褚时健,他们想知道,那么多年轻人崇拜褚时健,他对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看。褚时健说:“来了这么多人,我发现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总想找现成、靠大树、撞运气。其实,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八十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事情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做,本事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学,才能一步一步把成功的本领学到手。”
褚时健想对来访的年轻人说:“不要把我看成神,我也是一个人。我只能说,机会始终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你不注意,它就过去了。但是有了机会不一定能干成,还要吃得了苦,要有想法。”
可以预料到,再次登顶的褚时健,还将面临更多的“打扰”。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一位扎实沉稳、不停前行的老人,告诉年轻人一个道理,励志可以属于任何年龄段、任何境遇中的人,重要的是坚持、努力、能力。
回归是一种心灵需求还是一种社会认同需求,对于褚时健这样经历的人来说,已经无须探讨。
他一直在做从少年时就认定的自己,走自己的路。一路走来,摸爬滚打,用一个生命,活出了“活着、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三重意义。
褚时健说:“我这一生就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境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儿子、丈夫、父亲……和企业家。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