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五章 步入巅峰的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五章 步入巅峰的人 (第3/3页)

年、大后年的工作。”

    蜻蜓点水,言简意赅,但十分贴切。

    他说:“我们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已属世界一流,但要适应明天的激烈竞争,还需要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没有难题的人

    一切都太难,但他是一个没有难题的人。邱建康回忆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历程时,几乎是含着眼泪说:“太难了!但唯有他能够做到。”他认为褚时健是一个不世出的企业家,头脑清楚、性格坚忍,没有能难得倒他的事。

    褚时健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在云南边陲的一处褊狭之地,一个不起眼的国有企业,他带领着它一路向前,以他“顺藤摸瓜”的问题意识和“应然性”的思维方式,带领着这个小厂冲到了亚洲排名第一的烟草企业的位置,冲上了全国税利最高、赢利能力最强的企业的位置。

    作为一家至今仍然非常成功的企业,回忆它的历程,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些最美好、最温暖的东西,而那些严酷的、艰难的东西都被岁月带走了。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17年,跨出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但他总是能找到办法,地区不行就找到省里,省里不行就找到部里,部里不行就找国务院,国内没法解决就找国外,问题在哪里他就能找到哪里。而他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也不像一个因困难重重而唉声叹气的人,而是展现出一种自信而沉着的气质,所以,大多数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总能迎刃而解。

    他的动力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褚时健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这有时代的原因,他那一代人心里一直有一个烙印、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就是强国。从鸦片战争到他这一代已经一百多年,弱国心理和强国情结一直在激励着他们这一代人。如他所说,他们干什么都想着这个国家。

    在90年代初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陈自己的收入是每月一千多元,住9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奖金,每年的收入有几万元。在1997年他被逮捕时,律师后来在法庭上算过账,加上应得的奖金,褚时健17年一共为国家创造税利991亿元,每给国家上交14万元税利,他个人得到一元。

    但他说:“我的住房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50平方米的标准,工资已经超过了我的同行和国家的官员,我已经很满足了。”

    他总是说,现在也经常说,这个国家太穷,人均财富太少,他的愿望就是让这块土地上的财富尽快堆起来。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看完十三大报告和***答记者招待会的发言后,他彻夜未眠,他感觉这个国家有希望了,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了。

    不过,时代造成的群体心理烙印和强国情结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个体的,这个可能是更为重要和确切的动力,这是由每个人获得成就感和快感的不同方式决定的。成就感和快感,有的人来自于物质回报,属于物质回报型,获得的物质越多,快感越高;有的人来自支配欲的满足,属于支配型,支配和驾驭的人越多,快感越强;还有一类人的快感来于自我展示,只要有了展示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了。褚时健就属于第三类人。

    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他说:“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干威事业。如果一生稀里糊涂,千十件事,八九件不成,那就很窝囊。有人劝告我说:‘你的事业到顶了,应该退了。’我认为还没有到顶,还需要努力。这个还需要努力的事业就是用五年时间,实现税利240亿元。”

    他反复强调说,他是一个比较讲求责任的人,要对得住自己承担的责任,这也不假,但这不是原动力,责任可以叫人不犯错,但不会推动一个人不断地创造。在一个利益如此巨大的企业工作17年之久,并且一直在不断创新,这必须是一种原动力在推动,这种原动力就是他获取快感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他不是只从金钱中就能获得快感的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