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红塔山的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二章 红塔山的崛起 (第2/3页)

因此被党内警告,串换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到9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外汇彻底解放之后,加之“红塔山”的高额利润使得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干预力度,这些魔法般的串换才慢慢停下来。

    解决外汇需求:“创汇分成”改革

    外汇的奇缺和中国实行的外汇管制,是最让褚时健头痛的事情之一。没有外汇,设备更新、辅料供给就是难以实现的大问题。为了外汇,褚时健不知往管理外汇指标的计委办公室跑过多少次。褚时健说:“每次都要跟计委领导磨口舌,讲很多道理……这个麻烦限制着我们将先进设备引进来。”一句话,求外汇比求神仙还难。

    从1985年开始,随着“红塔山”和“阿诗玛”等香烟质量的提升,玉溪卷烟厂的香烟开始销往国外,有了创汇能力。从1985年到1989年,玉溪卷烟厂出口创汇累计1.91亿美元,是同时期外汇使用量的两倍。但由于外汇管制,所有的外汇收入都必须上交,要使用时再去找计委申请。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即使像玉溪卷烟厂这样的税利大户、褚时健这样名望很高的企业家也不例外。他每次都得从计委那些处长找起,一级级地磨,然后到副主任,再到主任,而等申请批下来了,常常已经错过机会、失掉市场了。

    在一次由朱奎主持的会议上,褚时健提出了一种外汇使用的新思路:多创多用。哪家企业创汇多,也应获得更多的外汇使用权。在这一思路的启迪下,朱奎提出“剑汇分成”的改革:企业出口创汇实行3:1的分成比例,75%交给国家,25%留给企业,只要没有特殊限制,企业就可以自由使用。

    创汇分成改革彻底解决了褚时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外汇需求问题,1990年后,玉溪卷烟厂的创汇能力越来越强,1993年创汇1.5亿美元,1995年达到了1.8亿美元,在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间,它累计创汇8.9亿美元。这一改革为后来不断实施的设备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红塔山”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原料优势:世界级高品质烟叶

    褚时健还是喜欢把“红塔山”的崛起归因于“第一车间”。他认为最终是世界级品质的烟叶把“红塔山”推向了成功之路。

    有一件小事留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几个外国专家到玉溪卷烟厂参观,在经过存放烟叶的仓库门口时,这几个外国人非得要求打开仓库看看。当仓库大门打开的时候,他们几乎同时尖叫起来,冈为这些正在存储的烟叶发出的香味让他们难以置信。他们对褚时健大声叫喊着:“有道理!有道理!”意思是玉溪卷烟厂占据中国高端香烟近80%的市场份额是有道理的。

    这些烟叶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呢?外国专家们发现,在堆放烟叶的时候每一叠都不能多于五包,当多于五包的时候,下面一叠中就有两包烟叶被压坏,流出令满屋芬芳的芳香油。这么高含量的芳香油只有在极好极好的烟叶中才会存在,其他地方包括欧美国家的烟叶,无论怎么压也压不出这种油来。这是褚时健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确信玉溪卷烟厂能够超越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卷烟厂。

    针对“第一车间”烟叶的品质,褚时健有一套科学的数据检测,其中一条就是尼古丁含量。从通常意义上说,尼古丁含量越高,烟叶的品质就越好。国内其他烟区生产的烟叶,从顶部到底部平均下来,尼古丁含量一般都在1.6毫克以下,而“第一车间”的烟叶,平均下来超过了25毫克。国际上一般把尼古丁含量超过2.5的烟叶算为优质烟叶。在“第一车间”最辉煌的年份,中上等烟叶常常达到85%-90%的比例,上等烟达到40%-45%,比美国的烟叶还要更胜一筹。

    对于如何保持烟叶的品质,褚时健很注重国际交流,他每年派人到美国、巴西、津巴布韦去学习,了解这些国家种烟的最新动态,也邀请国际上一些权威的专家来评价,在学习和评价中不断修正错误。

    1991年,褚时健在参观了英美烟草公司、雷诺斯公司后,又开了国内卷烟工业的先例,将人工发酵改为长期存储自然发酵,进一步提升原料的品质。在1996年的一次会议上,褚时健说:“我们把储藏在冷柜中的1993年的‘红塔山’拿出来和1995年的比较,连我们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红塔山’,因为1995年的品质实在是好太多了。”他说,“如果想要名牌保持长盛不衰,就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

    遥遥无期的退休

    到1988年,褚时健正好年满60岁。

    他给省里打了退休报告,但省领导找到他,希望他再干一任,他们不希望褚时健的退休影响到云南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褚时健也觉得自己正值事业的巅峰,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从内心讲他也不愿意退出这个舞台。

    1990年,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曾说出“人生六十方开始”的豪言。他说:“从我的内心认识来说,一个人的经验丰富一些,确实有利于防止这个企业的决策活动发生重大失误。我认为一个人迈入60岁以后才比较成熟一些。”他引用美国企业家哈默的话“人生八十方开始”,然后说:“人的体质、智力不能仅以岁数来衡量,就我自己的情况来看,可以说‘人生六十方开始’。”

    他认为,像玉溪卷烟厂这样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培养并不容易,要懂政策、懂政治、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对这样一个人的培养,现在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

    他的女儿褚映群则多次劝他退休。一个朋友则以日本演员山口百惠的例子来劝他,让他学学山口百惠,像她功成名就之后告别影坛一样尽快抽身离开。

    之后几年,每次遇到玉溪地区或是云南省的领导换届,新任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来说服褚时健,不希望褚时健在他这一届任内退休。

    这使他的退休变得遥遥无期了。

    两次机会与三大步伐

    关于“红塔山”的崛起,有两次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借着这两次机会,它迈出了三大步伐:价格开放、名烟翻番计划、取得自销权。

    1988年年末,国家规定13种名烟品牌放开价格,由烟厂自行定价,玉溪卷烟厂在这13种名烟中占据了四强:“红塔山”“玉溪”“阿诗玛”“红梅”。在这一波价格开放中,“红塔山”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经过1989年一整年的较量后,一些名烟就暴露出了自身的弱点,出现大量滞销的局面,大多数品牌选择了降价,全国出现了香烟降价潮。但褚时健根据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认定“红塔山”等玉溪卷烟厂的产品还是卖方市场,从而制定了“以质取胜”的战略思想,他们没有降低价格,销量却出现了进一步猛增,并出现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势头。

    其后几年,“红塔山”一直处于提价阶段,1993-1995年连续三年提价,前两年每年每包涨价高达1.50元。褚时健摸透了一个规律:每当“红塔山”终端市场价格增长1.5元的时候,他们就相应地把出厂价提高一元。把30%左右的利润让与市场,几乎是他的市场规则。

    在价格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玉溪卷烟厂的税利在1993年达到了87亿元,1994年达到了140多亿元,1995年则到了170亿元。卷烟机的速度真是比印钞机还要快。

    在市场需求的推波助澜下,到了1990年,褚时健决定启动“名烟翻番计划”,就是把“红塔山”的产量翻一番。在优质原料和不断增加的新设备的保障下,这个计划几乎毫不费力就完成了。这个计划的完成,使“红塔山”几乎达到了年产40万箱的规模,单品牌贡献的税利也翻了一番。

    在1992年***南方视察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给了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