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车间革命(上) (第3/3页)
说:“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还不敢大面积地搞。”
他决定再去争取省烟草公司的支持,之前,他已经磨过很多次嘴皮子,赔笑脸,吃闭门羹,然后重新再来。这一天,他早早就来了,然后汇报、遇冷、僵持,到午饭时间了,还是没有丝毫进展。但褚时健已经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得到一个结果。他把烟草公司的领导堵在那里,一副不表态就不走的架势,这位领导终于开口了:“好吧,先搞一点儿。”
他终于获得了在烟田建设“第一车间”的许可。
“按规矩来”:放开手脚,挥戈大干
先搞一点儿,褚时健就大干起来。
此时已是1986年的种烟时节,时不我待,必须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玉溪卷烟厂厂长、玉溪烟草公司经理、专卖局局长三顶“帽子”在身的褚时健立马部署,大范围推广优质烟叶种植,建立了玉溪市、通海县、江川县三个优质主料烟叶基地,示范田就有一万多亩,同时与全地区各县37个乡镇8930名烟农签订了合同,按规定种植5万亩。为了指导这些烟农种烟,玉溪卷烟厂组建了一支200人的技术指导小组,直接开往田间地头,前后一共有35万人次接受了他们的培训。
“按规矩来”,这时候成了褚时健的口头禅。他要求技术员必须指导所有参加优质烟叶栽培的烟农,从量地、整地、栽种的行间距、棵间足巨,到施肥总量、肥料结构,都必须按规矩来。中国本来人均占有土地就少,在包产到户后,土地的分布更加零碎了。为了降低兴修水利的成本,最好形成连片种植。这样,一个水利工程就能解决很大面积的土地灌溉,并且,在种植和培育过程中能够由技术人员统一指挥。这个问题几乎没碰到什么阻碍就解决了,致富的渴望使这些农民非常愿意配合。
为了让这些习惯了密植的烟农严格按每亩不超过1100株的方法种植,褚时健要求他们拉着绳子、量着距离栽种。施肥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要按美国专家给出的方子来。褚时健非常强调肥料结构,并按规定的比例进行了配置。
实际上,解决化肥问题费了褚时健不少心思。烟草需要氮肥、磷肥、钾肥,前两样国内不缺,但烤烟需要的钾肥是硫酸钾,国内缺少这种肥料,他只好利用有限的串换外汇来解决。然后,从智利进口了大批钾肥,再交由玉溪周边的几家化肥厂——玉溪化肥厂、开远解放军化肥厂和海口磷肥厂加工成烤烟专用肥。
这个时候,褚时健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围绕着“第一车间”转,当前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因素就是原料,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烟农们开始整地他就参与进来,他有时候随意走进一块正在耕作的土地,看烟农是否正确地使用了肥料,或者看他们是否严格遵守栽种距离的规定。到这些烟叶开始生长、慢慢进入收获期的时候,田间的“巡查”又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他总是走进这些烟田,耐心地观察叶片的生长和变化。到开始采摘烟叶的八九月份,他几乎一整天都在这些基地里转悠,或者到收购站点去视察。有时候吃过晚饭,他还叫上司机张启学,开上那辆丰田车,去通海、江川的烟田里看看,然后九、十点钟又回到玉溪。
他必须把“第一车间”做成功,不能失败,因此需要准确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有时候他找县烟草公司的人询问情况,发现他们的回答经常不准确,所以,他喜欢直接到烟田里观察。
给烟叶买保险
“第一车间”里烟叶的长势前所未有地好,但是还得让这些性格急躁的烟农耐心等待,让烟叶充分成熟。为了压住农民们急切的劲头儿,改变他们采摘的习惯,他甚至在一个地方下令关闭烤房十天,因为他发现这里的烟叶是因为前期干旱造成的假成熟。
在察看烟田的时候,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太婆在烟田里哭得很伤心,原来冰雹把她家即将成熟的烟叶全打烂了。他停下车来走迸烟田,让老太婆别哭了,算一算她家的损失,由玉溪卷烟厂赔给她。他想,如果不是他们要求延长生长期,这些可怜的农民也许就能逃过一劫了。这一年,玉溪卷烟厂花了好多万为冰雹造成的损害埋单。
为了永久性地消除农民心中的顾虑,褚时健邀请保险公司进入烟田,由玉溪卷烟厂出资为所有加入他们种植计划中的烟田上了保险,并且承诺,如果冰灾损失发生,保险公司每赔偿一元,玉溪卷烟厂再赔一元。有一年,冰灾面积不小,玉溪卷烟厂付出了500多万元的赔偿。
从此,这些烟农自然是铁了心地跟着褚时健了。
“第一车间”在大规模实施的第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提高了烟叶的品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企业的利润。所有的参与者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都推动着它向前发展。
褚时健真是利益平衡的大师。
1986年,玉溪卷烟厂为烟田“第一车间”投资281万元,在90个村子里建成了174项抽水或引水工程,改善了75878亩山地的水利条件。而烟叶的质量、上等烟叶比之前增加了13%,中上等烟的比例虽然略低于试验时的比例,但也接近80%,总烟碱含量增加了一倍,糖碱比趋于合理,总体质量已经可以和欧美国家的优质烟叶相媲美了。烟农的收入首次达到平均每亩5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