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万水归阴(六) (第2/3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何曾相似啊。
史可法暗道:难道历史又要倒回去了?
只要一想到,隋文帝杨坚干出来的事情,心中一刻都不得安宁。
而且皇上一开始就免了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明。
“皇上,臣觉得这件事情,还是要从长计议才好。”
史可法还是用处了“拖”字诀。
从长计议,就是暂时无法解决现状,搁置下阿里等到以后有办法了再拿起来,至于什么时候有办法了。
那可就说不准了。
或许一个月,或许一百年。
“皇上,臣也觉得兹事体大,需要好好的合计合计。”
李长庚摸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眼角余光恨恨的瞪了魏晨一下,要不是这个混蛋,什么不学,去学《资治通鉴》,那玩意是一般人能够读懂的?
书读个半吊子,就出来忽悠人。
骗谁不好,骗到皇上的头上了,也就现在没有死刑,也而没有诛连九族的说法,不然非得给魏晨一个难堪不可。
不知不觉中,在魏晨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他自己就被内阁首辅李长庚给恨上了。
崇祯瞧着面前的两人,一阵无力。
现在还不是朝堂之上,大臣们还很少,以小见大,他都能想象得到,往后的朝堂大臣们多了之后是个什么样子。
怕是随便一个小事情,都能够被冠以“兹事体大”来解决。
“行了,都稍安勿躁,朕心中有数。”
崇祯烦躁的挥了挥手,不在提这个问题,仿佛这件事情,就这么的过去了。
可无论是史可法,还是李长庚都心中明白,事情从来都没有那么的简单。
道院的会议室。
刘文秀找到晁刚的时候,晁刚正带着人在查看地图和沙盘。
上面摆放的旗帜,都是大明已经收复了的地方,其中兵力不知多寡,火器的布防怎样都是一清二楚。
要是此地再有一位皇太极的探子的话。
那么大明的所有防守,都会暴露在皇太极的眼皮子底下,然而面对大明的火器,即便是知道了一些布局。
也是只能干看着,无可奈何。
张鹤鸣没有在此地,他的宣部报刊的刊发,还得去收集资料,坐在屋子里是没有办法写出好东西的。
骆养性也很忙。
随着各处的物资调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是说如今底层的制度健全了,就没有贪赃枉法的事情发生。
只是有的很隐秘,并没有暴露出来,所以这些才是骆养性重点打击的对象。
他只需要发现问题,剩下的就不管他的事情了,自由其他部门配合着执行各种大明律法。
大明律定的很宽松,也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都很高。
只要执行的力度很大,也一样会让给某些人哭爹喊娘般的惨叫,在一些人的口中锦衣卫从原来的鹰犬,如今已经进化成了狼犬了。
说鹰的话,还是抬举锦衣卫的人了。
范景文,朱继祚也在帮着做事,都是规划好的,照着做就成,现在也是做得有模有样。
刘文秀看了一圈,会议室的人都尽收眼底。
小步走到晁刚的身旁行礼道:“报告将军。”
晁刚回头回了一礼。
“什么事?”
“皇上让臣来问问,王冲将军什么时候回来。”
晁刚布满血丝的眼睛一眯,敏锐的他立刻就发现了其中的而不寻常,现在是战时,皇上可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一个外派的将军给叫回来。
虽然只是询问,晁刚可不能当做简单的询问。
“皇上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刘文秀一直知道晁刚将军是他的一座丰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跨越的一座山。
在京师脚下的一场战役,用处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打出了大明火器的无敌威名,而且是在野战的情况下。
把后勤部的人,和各种武器运用的恰到好处。
就是现在,那种早就被淘汰了的投石车,都重新焕发了生机。
像投掷一些炸药包,手榴弹之类的东西,在近距离作战的情况下,简直不要太好用。
还有就是用马车运送沙袋,垒起临时堡垒,作为可以随时推进的防御工事,那都是值得学习的一课。
现在他更见识到了晁刚将军的敏锐性。
心中暗叹:难怪人家是将军,自己死活都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差距不要太大,看来以后不到要有兵法,要有运气,还得有对时局判断的敏锐性。
刘文秀正纠结着,是不是该说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