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千古兴亡多少事(四) (第2/3页)
有人当中,恐怕就是王冲最冤枉。
啥也不知道,就要背上一顿训斥。
好在能够从蛛丝马迹挡住,知道前来召集士兵保护他这个皇上,无论是忠心还是其他都很不错。
最后就是徐光启了。
他都不知道该说徐光启什么好,徐光启做法,他心中清楚,就是为了减少道院的人因为被枪击之后的恐慌。
也是想着把小范围之内的恶略影响,压制道最小。
可他就是忘了,人最容易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猜测,而他遮遮掩掩,也最让人容易猜测道错误的路径上去。
到时候京师传出的流言,可就多了。
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开。
这些话,崇祯不想多说,就看徐光启想不想的明白,搞研究的吗,也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做法,哪一种最合理啊。
“骆养性,朕停你半年俸禄,你可心服?”
疏忽是无意识的行为,崇祯觉得应该给一次机会将功补过。
“臣,心服口服。”
骆养性站起身说道。
“既然服了,那就去把这次的后续事件都处理好了,下去吧。”
崇祯没想着重罚骆养性,相比起来,熊汝霖才是最恶略的表现。
自己对熊汝霖的宽容和重用,却成了他肆无忌惮的最大祸端。
自认为给建奴安插了一个位置还很高的探子,就觉得自己本事很了不起了,想要拿到锦衣卫的权利了?
完全都是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
若是锦衣卫能够和军情部融合的话,他又何必专门分开呢?
也就是现在大明面对的敌人很少,才显得军情部的权利不够大,完全就是个错觉,到时候清理完了整个大明。
他还想着对周围的那些小藩国下手呢。
那会是权利太小。
“你不会是忘了一件事情吧?”
崇祯忽然看向了坐在一旁的王冲。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让王冲一头雾水,不明白如何回答才好。
“李定国那小子,托付给你的事情,你难道不去处理一下?顺便也在道院重新梳理一下保护措施。”
崇祯一口倒出,王冲恍然觉得,他今天本来出城就是为了帮李定国一点小忙的。
脸上的恍然大悟,可心中却是一惊,皇上来这种事情都知道,看来锦衣卫的探子无处不在。
往后要小心了。
刚想到此处,却听皇上说道:“李定国走的时候,还不放心你,特意找上朕,让朕给他看着。”
听到此处,王冲才心中尴尬的发现,自己想多了。
“和王士琇一起去吧,他手里应该有你要找的人。”
“臣,谢过皇上。”
王冲躬身行礼,之后就拉着呆愣一旁的王士琇一起出去了。
不大一会,大臣云集的办公室,现在就剩下了徐光启和晁刚两名大臣。
“江山难守啊,看看这些事情,朕只是一个疏忽,就有人要搞事情,难道是要朕每天开机会叮嘱一番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崇祯是讨厌开会的。
能够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完,就行了。
不停的开会就是在浪费时间,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没啥意思。
此时徐光启和晁刚,也在反省着自己,最近有没有搞出事情出来,免得又要吃挂落。
“千古兴亡,你们说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崇祯抛出了一个不之道多少代人都没有想明白,解决的了得千古难题。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说法,然而具体实施的时候,总是在最后发现走错了路子。
“王朝兴亡,都是因为吏治的问题,要是吏治清明了,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徐光启回忆着自己的所学,对照着现如今冀州和雍州两地的百姓生活情况,说出了许多人都说过的话。
“臣认为,应该还有军队的问题,每一个朝代,到了后期都是军纪松弛,毫无战力可言。”
晁刚是从军事上,来看待王朝更得的问题。
虽然片面,可也是一部分看得见的原因。
“真是这样吗?那你们告诉朕,元朝是怎么没的?他们的军队应该是最厉害的吧?你们在告诉我,大汉是怎么没的?都说是汉以强亡,这个又怎么说?”
崇祯因为一个问题之后,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他自己心中也是没有答案的,曾经在网络上,能够作为键盘侠,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胡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