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七) (第2/3页)
引去住店,就是为了证明自己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律法,是不是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全面和严酷。”
李定国第一次从李长庚的口中,知道皇上对于商鞅的看法,是这个角度,也是愣了半响才回过神。
只因这样从后面一步步的把商鞅放在一个聪明人的位置上去推论的话,得出的结果,就根本不是书上告诉他们的那个结果。
或许这个才是隐藏在其中的真相。
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够看到这一点,这也就解释了,到现在为止,“商鞅”一直被人称呼为法家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这样的功绩,没有谁会真的昧着良心给人家抹除了。
自己做不到,却不妨碍别人对他的崇拜啊。
“你说的是,殉道?以他自己和他们一家人的性命,去殉道?”
腾的一下,孙传庭就站了起来,他了解那个时代,正因为了解,才更加清楚,在那个绚烂多姿的时代,是有许多人,为了自己的道,而不在乎自己的性命的。
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喊出“虽千万人而吾往矣”这一句话。
虽然喊出这句话的人,最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孙传庭越想,也对味道。
似乎最后的结局,就应该是这样,而不是一句简单的谋反,最后还被车裂而死。
那是对于一个把律法当做一切,胜过世间任何事物的一个人的侮辱。
“是啊,我在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心头也是一阵悠然神往,你可知道,皇上最看重商鞅的不是他的法,而是他能够坚决的,执行律法的那种精神。”
随着李定国的话音落下。
营帐中陷入了沉寂,没有人想要说话,孙传庭则是把目光转向了孔家的方向。
第一次,他对于断狱这个职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怪不得这个职位上的人俸禄是别的官员的两倍。
福利更是超出了很多。
重要的是只归皇上直管,和他们军部的性质一样。
给出高俸禄,就是为了杜绝他们自己因为钱财堕落下去,只归皇上管辖,也是给了更大的审判权限。
而且不用受旁人的干扰。
**
审判在衙门。
这是公孙明亲自交代的。
曲阜的衙门,是他见过修建的最奢华的衙门,其中的衙役也都是本地人,确切的说都是孔家的下人。
在进入衙门的时候,公孙明就清晰的感受到。
曲阜与其说是大明的曲阜,还不如说是孔家的曲阜。
若不是外面还有这孙传庭的军队跟着,他认为自己根本就走不进来,到了门口就会被人乱棍打出去。
律法在此地,成了孔家鱼肉乡里的利器,不但没有保护到当地的百姓,反而真的成了别人调侃中的两张口。
有理没理都莫要进来。
今日,他就要在这里,完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断狱。
断一个千年世家,在最近几十年来的所有案子,更往前的也有,还很多,可那个因为年代久远,也就不多考究了。
踏进衙门之后。
大堂之上安静的几乎听不到任何的声音。
一排排的座位上,坐满了人,有农民,有商人,也有工匠,还有一些读过几年书的书生。
这些人都是来陪审的。
算是如今大明律中一个特色。
两旁分别是两个台阶,看新旧程度,都是临近布置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审判的要求来。
“开堂。”
年轻的公孙明坐在主位上,两旁分别也有着协助他断案的人员。
在他们同一个班级,同时学习大明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努力用功,论对法律的熟悉,和他都是差不多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当年考试的时候,比这些人多了一分。
随着公孙明一拍惊堂木,一声开堂就从大堂之中传了出去。
衙门之外,也有着很多等待着审判结束之后的百姓,其中一些人还在小声的哭泣,也有的让低着头看着脚尖。
男女老少,仿佛都没有活干一样,就为了来看看情况,见见世面。
随着孔家的下人进去,不大一会被带了出来,一直到最后轮到了不在说话的孔胤植。
外面的人暂时是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的。
大堂之中审判过的人,由于证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