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一) (第2/3页)
完,请翻页)
行?
到时候,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官吏,也必然会知道这件事情,以此造成的后果就很难说了。
而真的用大明律拿下孔家人去修路的话。
眼下看起来平静的大明,就像炸药包一样,一点就会爆炸。
到了那时,忙碌大明内部的战事,都够呛,那会有机会灭掉关外的建奴啊。
若是一个不好,再次被建奴窥到了大明的破绽,第三次战役也不是不可以发起。
洪承畴自从上次想通了一个关于家族兴盛的问题之后,就已经决定全心全意的向崇祯靠拢了,不过对于孔家的下场,他也想要知道,皇上会怎么做。
毕竟这也意味着,他们洪家以后会是怎样的下场。
晁刚无所谓,皇上怎么决定,他都是支持,而高桂英却是看不懂这些人都在顾忌着什么。
她的学识,可观察大明的角度不一样。
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孔家对她来说太过遥远,更别说对于儒学的看法了,完全不懂和其它学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怎么?两天时间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
崇祯得到茶壶中的水,都煮开了,也没有听到有人说一句话。
“我们想了许多种方法,也都讨论了许久,就是,就是······”
李长庚有些为难,其实不管是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很为难,只是以前那些儒生士大夫们觉得事情难办了,会拍拍屁股走人。
而他不行。
不是没人替代他的位置,而是他一旦走了,就真的走了,没有起复的任何机会了。
如今崇祯弄出来的这一套体质,摆明了就是,你不干了有人来干,而且那些百姓们,只要听得懂话,他就能做的好事。
都是一条一条摆在台面上的,不需要你去瞎琢磨,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够和稀泥。
让两边都觉得似乎挺好,然而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没有解决得了。
时间一久,两边回过神来,还是一样的矛盾迸发。
“就是孔府的名气太大,你们怕做了这件事情之后,被人骂的抬不起头?”
崇祯接过话,顺势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里特征。
名声这个东西,一旦固定了下来,而且是固定了几千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朝代都没有改变。
后面的大多数人,就想着不会去改变,就算其中有着各种各样奇葩的问题,也都会当做没有看到。
而只要看不到,那就一定会事干净的,神圣的。
所有人都是寂寂无声。
对于这件事不敢发出自己的任何看法,毕竟他们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学过儒学的,总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吧。
学了人家的学问,面对人家的后世子孙,还不应该网开一面?
虽然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可这也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人之常情”。
“我看你们啊,还是没有把大明律放在眼里,你们的眼中就只有人情世故。”
崇祯以为,靠着自己的影响,能够让身边的人,都有一些转变,可回过头来才发现,人还是那个人,心中的想法,也还是那种想法。
最多就是表面上蒙上一层皮,不容易让旁人发现而已。
一句话“虚伪”。
李长庚心里不是很暂停这个说法,几次想要张嘴辩驳,最后不知为了什么,还是放弃了。
可崇祯不想放过他。
“李长庚,你作为内阁首辅,刚刚朕看到你想要说点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被点名之后,李长庚就没有办法再去回避。
目光偷偷的瞧了一圈,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等着他说出一点像样的,有理有据的话出来。
“皇上,大明律臣从来都不敢小看,自从皇上免了百姓的徭役,也降低了一些百姓的税收,这都是宽仁爱民的好办法,可在律法方面,就有些严苛了,毕竟秦亡二世,也就是秦法严苛所致啊。”
崇祯有些意外。
这不像是李长庚能够说出来的话。
什么不敢小看大明律,又提到秦法严苛,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拿秦朝的律法出来说事,分明就是李长庚想要借着这个话题,搞点事情啊。
而且他还废除了杖刑,割鼻,挖眼等等酷刑,一律弄成了劳改,还没了死刑,这要说是大明律法律严峻,那天下就没有宽松的律法了。
只有瞎了眼的人,才会这么认为。
除非说话的人,只把儒生和官吏们当做是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