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四) (第3/3页)
为了大清的基业。
现在已经损失不起一位能够领兵打仗的贝勒了。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可以面对所有臣子的台阶,而且他还清楚,只要放下了猜忌,也一定会有人把他描述成心胸宽广的人。
而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轻易地得到别人的信任。
代善思索了一下道:“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 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
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
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他没有明确的说皇上错了,阿敏并没有背叛你,更没有背叛大清。
用汉人的话说,那样并不会让你显示的更聪明,而只会让皇上更讨厌。
聪明的人只有皇上,其他的臣子即便是聪明,也得装成蠢一点才行。
“很有趣的故事,朕受教了。”
皇太极脸上的喜悦,看不出是真心,还是装出来的。
可代善只能当成是发自真心,质疑皇上是最蠢的一件事情,这不是那些叛臣么说的。
对于那些叛臣们说的,必须庭谏,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本事,拿到自己需要的权利,因为据他了解,那些叛臣们在大明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质疑皇上,还是要死要活的质疑。
实在不行就是撞御柱,挨廷杖。
那会真的去听皇上说了什么,总之只要皇上说出来的任何事情,质疑就对了,其它的可以不用理会。
反正他是嗤之以鼻的,纳谏真的有用的话,那还要皇帝做什么?
金口玉言,口含天宪是他们说的。
可质疑皇帝也是他们说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只是粉饰的更加冠冕堂皇一点。
“不敢当。”
代善诚惶诚恐,不管真假,他的态度没有一点出格的地方。
“当得,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以前只是读三国,现在也应该多读一点其他的书了。”
皇太极的好学,代善是知道的。
特别是现在让许多的大明叛臣们默写的许多的书籍,就是为了今年十月份,大清的开科取士做准备。
本来是在昨年年底弄得。
只可惜被大明的火枪骑兵一阵闹腾,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了。
“古有孔夫子不耻下问,才有了孔家的千年世家,今日皇上也是如此,看来我大清千秋万代不远了。”
代善忽然换了一副欣喜的模样,脸上的表情,变换如意,根本就看不出其中的生硬痕迹,也是了得。
皇太极一怔,随即哈哈大笑,也不知是为了代善的变脸而笑,还是真的觉得代善说的言之有理。
“你啊你。”
笑了一阵,皇太极认真的道:“你说的没错,大清现在只是一时的困难,以后的千秋万代也是有的,到手后可就要靠你我的后代,给大清添砖加瓦了。”
两个人的会谈,说的都是题外话,只有一句提到了阿敏。
然而许多时候,一个重大的决定,通常都是有少数人来决定的。
至于民主?
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即便是有,也不过是一场美梦,或者是一场笑话。
“你给阿敏带个话,就说给大清好好的守着西平,另外他不是又两个奴才,懂得应对火枪兵吗,都调回盛京,给朕好好的训练一批强大的军队。”
末了,皇太极仿佛放下了所有的猜忌,真正的认可了阿敏的忠诚。
代善在谈话的尾声,忽然道:“皇上,大凌河的水,已经开始融化了,想来渤海也应该已经开始了航运,不知边市的主持人选,是不是也让阿敏主持?”
皇太极静静的看了代善好一会,才决定道:“朕,准了。”
既然已经决定相信阿敏,这件事情,也就可以让阿敏去办。
代善眼底闪过一丝激动,曾经的那个叱咤风云的皇太极,似乎又回来了。
带着激动的心情,出门之后,瞧着大凌河的方向,一江春水已经融化,大凌河的水会流向渤海。
不知大清的水,会流向何方。
大明?
还是身边的蒙古瓦刺?
(本章完)
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