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问君能有几多愁( 三) (第2/3页)
完,请翻页)
清,不是皇太极的一言堂。
现在在大明的威胁下,他手中的权利才达到了最大,实际上若是大明的军队,不深入到关外的话。
他也没想着要对大明怎么样,虽然他很向往大明的紫禁城。
然而此时兵临城下,他手中好不容易聚拢的权利,似乎又有着散乱的迹象,看不到利益,各自为政的结果,就是整个大清毫无战斗力可言。
八旗制度,本就是把各个不同的部落,捏合到一起的制度。
合则两利,分则两散。
一点满人主力受损,没了威慑四方的势力,第一个倒霉的就应该是坐在皇位上的自己。
屋内的临时议政还在继续。
因为枪声,来此探查消息的叛臣们,比那些大清的贝勒们还要心急。
外面的枪声虽然已经停下来了,可那种火炮迸发的响声,更能让人心惊。
“傅木魁,你和那些贝勒们走的进,说说看是不是大明的军队打进来了?”
温体仁此时也顾不上自己的礼仪,宽袍大袖也早就换成了羊皮袄子。
一脸焦急的问道。
都已经出关了,再次落在崇祯的首宗,还能落下好?
说给猪,猪都不会相信。
“我能好知道什么?我只会养狗,就是一个狗奴才,主人想要我知道,我才能够知道,问我你还不如问问施凤来,他老人家的妻妾,只要吹个枕头风,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情?”
内心慌乱的傅木魁,此时可没有骂人不揭短的忌讳。
他也愁啊。
好不容易给自己捞了一个小官职,还认了一个主子,眼看着事业就要蒸蒸日上了,谁能想到大明很快就能报复回来。
他认为是这样的。
皇太极曾经带兵入关包围京师,现在大明腾出手了,自然也会以牙还牙。
若是朝堂之上还是他们的人在做官的话,肯定不会发生这种有辱斯文的事情,以德报怨才是最正确的儒家处事方式。
当然最多还要敲诈一笔巨额的尽量作为赔偿才算是结束。
在场的没有一个人不为外面的枪声发愁的。
出关的时候,可都想着怎么在大清建功立业的。
毕竟大明他们熟悉啊,里面的所有官员可都是自己人,买卖一点内部消息,不但可以发家致富,还能够在大清站稳脚跟。
两边下注得到的好处将会更多。
可京师的崇祯走了,两位皇后也不是省油的灯,居然也学着崇祯的手段,给朝廷再次来了一场大换血。
他们怎么就敢啊?
真不怕天下大乱?
而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就是,第一次换了朝堂,还有南京的那一帮大臣们替换,可以看做是朝堂争斗。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么什么可说的。
做多手段激烈了一些,也没见死人,算是过去了。
可后面的一次换血,用的可都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泥腿子,那些儒生们,大臣们居然还能忍住没有发起舆论攻势?
实际上,南京的那些大臣们是做了不好的舆论宣传的。
可在别的地方闹得沸沸扬扬,进了冀州和雍州,人家老百姓只当做笑话看。
听得高兴了还大声叫好,若想忽悠百姓们和官府作对。
那么不好意思,老百姓们眼中看到的却是新皇崇祯的好,所发的政令也是为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脑子被驴给踢了,才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却给人累死累活的荐吆喝。
当然这也和崇祯每次下发政令之后,不断的让人宣读有关。
傅木魁这么一说,藏在角落的施凤来,就不得不站出来了。
本来只需等着黄立极退了之后,轮到他来做内阁首辅的,看世事变化实在太快,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牵连,然后被崇祯不管不顾的全部给踢出了朝堂。
其实也不算是牵连,只是自己自大了,还没有坐上内阁首辅的位子,就敢给皇帝的脸色,被换掉也实属活该。
都是曾经大明的朝中大臣,不说胸有沟壑,也应该城府了得。
可到了关外之后,处处碰壁不说,自己的城府,也早就被磨练的只剩下了献媚。
人家满人,看不惯嘴里一套,手上一套的人。
见到一次说不过,还被人占了便宜,那就只能从拳头上讲所谓的道理了。
被打的只有喊‘服’,那还敢耍心机,抖机灵。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