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渔家傲 第一百零三章将军白发征夫泪(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卷渔家傲 第一百零三章将军白发征夫泪(七) (第3/3页)



    只是不知为何心中一阵酸楚,仿佛这样的事情将来会越来越多,从而让儒生们再也找不到一条可以风光的出路。

    然而回头看看似乎能用上聪明人的地方,似乎只有道院的那些人了。

    也只有道院的那些大学士们,才是真正的无可替代。

    “就是种棉花特别多的那个山东?”

    崇祯可是一直惦记着他的棉花的,现在火枪继续升级,已经有了他上辈子那种枪械的性能了。

    只要继续发展下去,周边的那些国家,好像都可以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当然前提是路要修好。

    “就是那个山东。”

    李长庚已经知道,皇上要干什么了,虽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样啊,吩咐先去,要是有关于山东的消息,立刻给我呈上来,现在咱们就等着看看辽东建奴们,到底要怎么做。”

    **

    莽古尔泰带着他的正蓝旗,已经出发了。

    甭管皇太极的晚宴,到底有多么简陋,可这种做法很符合他们这之间的交流。

    而且正是这衣服忆往昔少年时。

    再次凝聚了人心。

    快到九月的辽东,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

    很奇怪的气候,一年到头也就这么几天,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他们满人打仗的时候,战斗力最低的时候。

    习惯了苦寒。

    突然遇到炎热的天气,总是会有各种不适应,在太阳底下若是行军时间久了,还很容易中暑,造成意外的非战斗减员。

    可他现在也没有办法,袁崇焕挑的这个时间点,真的让他们难受。

    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总觉得曹操发布的口令“鸡肋”是个很无聊的东西。

    然而他现在正在品尝这个鸡肋,弃之可惜,食之很可能无肉,但也有可能会吃撑。

    “怎么这次出兵看起来是卡了大明一个好时机,可天时地利都不在咱们,很可能要吃大亏。”

    通行的多尔衮,年岁还小,却已经粗通军事,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和大明的一些将军们一个样子。

    经过了一些夫子们了教导,懂了识字,更看的懂了书籍。

    也就对战争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清晰认识。

    “怎么吃亏?大明的锦州现在兵力空虚,也就袁崇焕留了一些士兵守着大凌河堡,若是咱把锦州无兵的消息,传播出去,你觉得大凌河堡的守兵会怎样?”

    说话的是多铎。

    同样差不多大小的少年,更是从此小长大的玩伴,有句话说物以群分,人以类聚。

    多尔衮聪明,多铎也是不逞多让。

    每个人对于行军打仗的理解都不同,然而最后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其实许多兵书上面写得也是自相矛盾,然而就是这种自相矛盾,才是那些用兵如神的兵家先贤,最厉害的手段。

    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所以历史上的军神总是少之又少,毕竟太吃天赋了。

    “你要知道,袁崇焕就是感觉到了大明皇帝的猜忌,才想着跳出宁锦防线的,要不然他怎么舍得扔下这么一大片地方。”

    多尔衮说着自己的想法。

    “你是说有了大明皇帝的猜忌,所以才能时刻监视着这里,咱们要是大意了,说不得就会进入大明军队的圈套?”

    多铎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的往下想,只是越想,自己就感觉似乎还真有这种可能。

    两个小少年贝勒骑在马上的讨论,不远处的莽古尔泰也听得到。

    不由的回头看了一眼,心中竟然欣慰的想着,长白山的狼崽子们,终于长大了,大枪的将来也后继有人了。

    然而实际上,现在的大明,哪有这么多阴谋诡计,完全是被迫不得已的迎战。

    不但时间紧张,许多后勤都还没有跟得上,来到锦州的也不过是一支孤军,若是后方的支援断裂,很可能就要全部牺牲在这里。

    而这也是最后那些崇祯身边的参谋们,推演出来而没有来得及亲口说出的事实。

    原因自然是被一个小参谋的言论给打断了。

    最后崇祯又赶走了一个能够想到这一点的卢象升,所以说作为君主,真的是不要轻易的迁怒他人。

    历史上可是有不少的大业,都是这么不知不觉中被一个小小的坏习惯给毁了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