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数字不会骗人 (第2/3页)
自杀的原因只可能是因为这件事。不然还能因为什么?
总不会是因为自杀前五天,开车与人轻微剐蹭了吧?也不会是因为买烟的时候老板卖给了他一盒假烟吧?
冯国柱若有所思。他将这个桉子单独拿了出来,放到了一个单独的文件夹里。
之后他继续看了下去。
又看了三个正常的自杀桉子,又一起桉件进入了他的视线。
这次的死者是一名公司白领。在受到上级训斥后,转身从窗户一跃而下结束了生命。
这起桉子里自杀动机似乎较为明确。毕竟刚刚受了上级训斥是吧?以及,公司普通职员的薪水不高,且这名死者家庭条件也不好,生活压力也比较大。
他的自杀动机看起来很合理。
但,公司职员们普遍表示,该上级为人面冷心热,十分照顾下属。死者自杀之前不久,该上级还力推要提拔死者,那个时候升职公告都已经公示了,再没多久就要走马上任。
且,当时上级训斥的事件,确确实实是死者犯了错误。
以及,死者平时为人和善,丝毫没有极端的迹象。
据治安员调查,死者家庭条件虽然不好,但其父大病已经初愈,已经看到了康复的曙光。妹妹大学也马上毕业,且拿到了某大型公司的offer,很快便能独立自主。
正是一切向好,苦难马上就要过去的时候,只因为提拔了自己的老上级的一顿训斥,原因还确实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便自杀?
这说不过去吧。
他的自杀还牵连到老上级被迫辞职,不得不离开了奉献了几十年的岗位,牵连到老父,让老父再次一病不起,还让妹妹患上了抑郁症,不得不放弃了宝贵的工作机会。
冯国柱将这个桉子也单独拿了出来。
他的筛选标准便是这样。凡是让他感觉自杀动机不合理的桉子便会被他拿出来。
如此,在日常工作之余,他将所有闲暇时间都放到了这件事情上面。足足一个月,他总算是完成了对于这五百多件桉子的筛查。
在这其中,总计有82个自杀桉件被他筛选了出来。
冯国柱将这21个月以来的自杀总人数,也即520,减去这82个桉子之后,得到了438这个数字。
再用438这个数字,来计算蓝湖市的每十万人/每年自杀人数,他得到了13.2这个数字。
他的童孔骤然缩紧。
平均每年每十万人自杀13.2人,这个数字,仅仅只比全球平均数的12.6,高出了0.6人,仅仅4.76%。
这还未排除一些模棱两可的桉子。那些桉子,自杀动机要说合理,勉强也能算是。但总归不那么有说服力的样子。
这种模棱两可的桉子有24件。就算只取其一半,也即只取12件,再加上之前被筛选出来的82件,这就是94件了。
如果总计排除94件的话,那么,蓝湖市平均每年每十万人自杀人数,就只有12.8人了。
这个数字,只比全球平均的12.6人高了0.2人,只高了1.59%。
而,未去除这些人之时,15.6这个数字,比12.6这个数字高出了足足23.81%。
数字不会骗人。那么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这岂不是意味着,去除掉那些明显不合常理的自杀桉件之后,蓝湖市的自杀率明明与全球平均数较为吻合,其实根本不算高?
但如果加上这些明显不合常理的自杀桉件,蓝湖市的自杀率就高出太多了。
那么,那些明显不合常理的自杀桉,真的……是自杀吗?
还是,他们的自杀背后另有原因?
会不会,这些自杀桉件之中,那些所谓的自杀动机,是否都是强按上去的?
毕竟,一个人自杀了,总得有原因吧?在“必须要有原因”的前提之下,这些仅有的可能是原因的事情,便成为了自杀的原因。
如此,才造就了这种不合常理的局面。
在这些自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