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惊喜不断 (第2/3页)
亮,感激地看一眼秦大人,下定决心抓住这次机遇:“是的,大人,这边请。改良的纺织机就放在隔壁屋子。”
这可真是太好了。
顾南夕毫不犹豫地跟上。
大周南方已有棉花种植,但受限于技术水平,织布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普通老百姓还是以麻布为主。
想要把棉花变成棉布,第一件事就是纺线。
熊安娘介绍道:“目前,江南最常用的是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大一些的织造坊还会有提花机用于复杂图案的制造。”
熊安娘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台脚踏房车,但这台脚踏纺车比顾南夕见过的要大一些。
熊安娘介绍道:“传统的单锭纺车,一次只能纺一锭纱。而我将其改良为水平并列多锭结构,通过齿轮联动实现一踏多纺。最少可纺五锭纱,多达八锭纱。”
顾南夕对纺织行业不大了解,只记得珍妮纺纱机,诞生于1764年的英国,用的是手摇曲柄驱动,也是水平排列锭子,初期也是纺八锭纱,经进化到水机,骡机后,可扩展到八十锭。
顾南夕心中一动,问道:“这台多锭足踏纺织机可有改性的空间?能否一次纺织八十锭吗?”
“多,多少?!八十?!”熊安娘本来是挺骄傲的。
自己改良的这台纺织机,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干八个人的活!
结果云国公居然异想天开,想一次性纺八十锭!就算一个人能有三头六臂,也做不来呀。
熊安娘直觉想摇头,表示这完全不可能,但她的动作一顿,说这话的可是云国公,云国公从不说大话。
莫非,真的能有一次纺八十锭的纺织机?
熊安娘为难:“大人,我得再研究研究。”
顾南夕不懂技术,但也知道,技术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就像珍妮纺织机需要用到金属齿,轮轴承,这对冶铁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熊安娘改良的足踏纺织机,主要结构是木质,仅关键部位用铁加固,这就很适合云州现在的情况。
顾南夕连忙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