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话 秦历正月 (第2/3页)
者们也被郎中令收了每人一捆供奉宗庙的柴作为挑唆项子举鼎的惩罚,引以为戒,不再生事。项子也主动交了一捆柴供奉宗庙。祭祀用的鼎也多了另一种纪念意义,始皇帝听说后命人在鼎上刻上“项子举鼎”这四个字,纪念这个事件,警示后人。
项氏献上的庶士、庶羋也填补了宫中空缺的职位,加入忙碌的队伍中,宫中传言这些人因为皇后的亲戚才会得到职位,心中不服却不敢得罪。郎中令对这些庶士、庶羋一视同仁,没有因为是外来的而怠慢,也没有因为是皇后的亲戚而偏袒。对于郎中令来说,只要现在能用就行,至于出身、亲缘、以前的经历之类的东西,完全不用考虑。
在朝见的人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那是一个八岁的男孩,他带着一位周王姬到了咸阳,他正是葛天氏的首领葛天明。这是自秦帝国开国以来葛天氏第一次来朝,也是自始皇帝即位以来第一次有周王姬入朝。史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甚至还为它作了诗,以便日后教化世人。尽管这段历史并不存在,这些记载也不能流传后世,他们自身也并不知情。
葛天氏受到了相当于庶方小侯的礼遇,周王姬收到了相当于诸侯的礼遇,他们在经过始皇帝同意之后留下,一起参加祭祀。周王姬擅长五弦,虽说是王姬却无论文、武二王,只知陶唐氏,对周王室的光辉事迹并无留恋,只当不知。葛天氏的单孔骨笛更是秦人没有见过的。一般的骨笛是由细长的鹤腿骨凿多个孔,以孔的位置定音。葛天氏的骨笛则不同,只有一个孔,音的变化需要技巧。即使是在这个时代,也是绝技。
大子扶胥承担了嗣子的责任,十八子为副手,由治粟内史和郎中令辅佐。治粟内史蒙恬和郎中令赵高处得不好。作为上卿毅的长兄,在情感上与亲缘上,蒙恬不可能与和兄弟不和的人愉快相处。赵高也看不上这种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长大,又靠家族得到地位的人,虽然他觉得蒙恬还算是个能用的,但人家不想和他亲近,他也不至于要自己贴过去。在公事上,这两人都是认真能干的,绝不会因私废公,这一点倒是合得来,也只有这一点。
赵高是绝对理性的,不会因为情感因素改变判断,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过于严格。蒙恬是感性的,总会被情感影响,譬如调度物资,他偏向于同意调拨,以免需要物资的人因缺少物资而受苦,即使那时的情况不允许。在赵高看来,蒙恬太不理智,话又少,很难相处。在蒙恬看来,赵高为人苛刻,说话刻薄,不像好人。就这样一直无法理解对方,再加上上卿毅的态度,两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在历史书上以及各种古装剧中,两人的矛盾大到非要死一个的地步,最终,赵高利用了当时已经死去的始皇帝,杀死了蒙恬和他的弟弟毅。
蒙恬与毅是忠臣,赵高是奸佞,这是盖棺定论的事,作为常识几乎人人都知道。可是,真的身处其中,与这些“忠臣”、“奸佞”生活在同一片天下,在同一座宫殿中谈论过一些话题之后,就变得“不辨忠奸”了。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谁奸谁忠,只是理念不同的两人遇到了一件有重大分歧的事,无法交流,不肯和解,能为他们调停的人已经死去并且成为了矛盾的根源,最终以一个死去,另一个也不长久的悲剧收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