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强人所难 (第2/3页)
方平轻松笑道:“没什么,这是我们应尽之责,服务于民。”
与领导商谈完后,陈平安起身告别。
两人离开了粮食局的院落,赵伟东看看天:“已经中午了,不如我们找家餐馆填饱肚子吧。”
陈平安愉快地同意:“好啊,今天的进展很顺利。
午餐随便吃一点,吃完下午再赴向阳村去。”
现在是合适的时候,趁着有时间,的确应去找拜访香姨阿姨。
赵伟东表示赞同:“就这么决定了。”
他们在前门街的一家中餐馆点了半斤饺子、四个糖芝麻烧饼,只花了6毛钱及一张地方粮票便满足了味蕾。
饺子皮薄馅多,香而不腻,是用骨头熬制的老汤调和,撒上鲜亮的虾皮,配上青葱翠绿的香菜,水面上还漂着几片紫菜,最后洒上细细研磨的麻油,每一口都无比美味。
烧饼则烤得金黄,表面芝麻脆生生,带着甜美的口感。
享用完美餐后,两人心满意足地拍了拍肚子,满面愉悦。“那就出发去向阳村吧。”
陈平安微笑道。
吃饱喝足后,赵伟东打了一个饱嗝:“走吧。”
二人快速迈开步伐,很快就到了公交站点,不一会儿,11路公交驶了过来。
买好车票后上了车,经历将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他们最终抵达了目的地。
那时的京城已远离市中心,向阳村坐落在未来的三环边缘附近,临近密云县。
刚进村,就听见孩子们尽情奔跑嬉戏的笑声和鸡犬相闻的声音。
村里的孩子们光着脚四处乱窜,欢乐追逐,一条兴奋的大黄狗汪汪叫着跟随,就连那些趾高气昂的公鸡也被追赶的难以飞起飞落。
陈平安望着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这些公鸡真是可怜,最好不要惹狗。
看,被吓得不轻吧,还以为自己是会飞的大师呢。”
赵一一听得忍军不禁,赞道:“这里氛围活跃得很。
昨天我来的时候,看到的场景同样逗人捧腹。
在城市可不多见这样的情景呢。”
感慨过后,他感慨道:“真的好喧嚣啊,这里的空气新鲜无比,对这个小村庄影响不小。”
按照阿春阿姨的描述,村庄内的气息很微弱,“几乎是察觉不到的。”
带着引路的方向,他们停在一处院落前,赵一对门用力敲了几下,旋即,阿春阿姨开门欢迎他们的到来。
看见陈平安笑逐颜开的样子,阿春阿姨脸上的皱纹都仿佛绽放开了,她急忙上前,热情地握紧陈平安的手,说:“嘿,我亲爱的大外甥回来啦,一定是跑得又累又渴了吧?快来我这里歇一歇吧。”
她引领陈平安进入家中,边走边打趣道:“唉,这几天没见,怎么你的皮肤变得更黝黑了些呢?”
阿春阿姨回应说:“最近田间工作繁重,太阳大,晒的嘛。”
话音刚落,她便递上了两把椅子,关心询问是否要茶或是西瓜解渴。
陈平安急忙表示,只是口渴得厉害,一瓢井水即可。
阿春阿姨瞄了他一眼,提醒井水不宜过多饮用,随后径直走向水井,用力提起装满冷开水的桶。
接着,她在厨房里挑了个凉的大西瓜,割成块后递给他们:“这清甜解暑的瓜比水还解渴,你们尝尝,看你出了那么多汗就知道。”
作者巧妙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画面以及人们的情感互动与特色美食。
面对阿春阿姨的款待,陈平安毫不客气,拿起一块西瓜大快朵颐,果汁滋润满口,甜美无比。
他赞叹连连,含混不清地说:“美味极了,清脆甘甜。”
接着,赵一也竖起了大拇指,表达赞美。
听闻自己种植的蔬果好滋味,阿春阿姨微笑道:“那当然,这是我们自家院子里的,自然味道出众。”
一口气吃完三块西瓜后,陈平安方才感觉稍微舒缓了些口渴,转而欣赏起阿春阿姨庭院的布局。
院子里两棵高大的石榴树相挺并立,北边的砖瓦四间红色小屋宽敞明亮,西侧则是配有副屋和灶台。
而东厢似乎是杂物存放区,外观看来颇为凌乱。
西南方有一围栏的养鸡舍,大约养着二十多只活泼的鸡。
东南角落是一间土制厕所,属于典型的乡村厕所,虽简单但也洁净。
听了话提到阿春阿姨一家的成员构成,陈平安问道:“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